2025第二届深圳艺术周的相关情况,包括其丰富的艺术活动形式、展览内容,体现了艺术与城市、公众的共生理念,还展现了深圳艺术生态的开放包容,以及深港艺术联动的情况,探讨了深圳从经济高地向文化高原跃迁的趋势。
在2025年的春天,深圳艺术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了这座创新之城。其中,“艺术漫游”向导带领公众探寻深圳的文化记忆,成为了深圳艺术周的一大独特亮点。漫步在深圳的街头巷尾,仿佛置身于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故事。
在众多的艺术展览中,《刘香成:镜头·时代·人》展览以其独特的视角,通过影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那些珍贵的画面,如同历史的印记,吸引着众多观众驻足欣赏,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变革的时代。
3月30日,一场春日湾区的“艺术盛宴”——由招商文化主办的2025第二届深圳艺术周,缓缓落下了帷幕。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深圳以城市为舞台,精心筹备了近80场艺术展览、近30场文化艺术活动以及16条艺术漫游路线,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艺术体验。
艺术,在这个春天突破了传统的边界。通过展览、沙龙、放映、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艺术漫游等多元形式,艺术如同灵动的精灵,融入了深圳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不仅成为了这座“创新之城”艺术生态的生动写照,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深圳艺术周与同期举行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相互辉映,犹如两颗璀璨的星星,以深港“双城记”勾勒出了湾区艺术的全新图景。这场充满“烟火气”的艺术盛会,不仅为外地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引发了本地居民对于实现“诗意栖居”的新期待。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春天,深圳艺术周为这片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孕育了无数奇迹的土地,打开了新的遐想空间。它让人们看到,深圳不仅是经济的高地,也正在成为文化的沃土。
### 让当代艺术与“烟火气”共生
当我们翻开深圳艺术周的导览地图,会惊喜地发现,展览活动的标注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一场全城联动、亮点纷呈的艺术盛宴,就这样跃然纸上。
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大堂,一群造型奇异的装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上半身是蜻蜓、下半身是人类的奇异装置悬吊在空中,仿佛来自另一个神秘的世界,引得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而在一墙之隔的《刘香成:镜头·时代·人》展览现场,珍贵的影像记录下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轨迹。那些无声的画面,却拥有着激荡人心的力量,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沿着深圳湾蜿蜒的海岸线向南前行,一座崭新的文化地标映入眼帘——由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K11 HACC文化空间。它犹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巨轮,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探索。在这里,同步推出的三大开幕展览,邀请观众到艺术之海畅游。英国毛毡艺术家露西·斯帕罗以她的巧手编织出了“艺术史狂想曲”,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个奇幻的梦境;高原、黎晓亮两位摄影师展开了一场有关中国摇滚精神的时空对谈,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与摄影的碰撞;新媒体艺术家陆扬的“数字分身”在平行世界翩然起舞,带领观众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之问”,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放眼全城,8家美术馆、24家画廊、25家综合艺术机构吹响了“集结号”。近80场艺术展览如春日繁花般竞相绽放,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一位香港收藏家发出了这样的感言:“深圳变得越来越好玩了,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要专程来看展。”
深圳艺术周7天日程的背后,是深圳积蓄多年的艺术能量。深圳艺术周总监子静表示:共生、开放、创造是深圳艺术周的核心理念。“‘共生’不仅意味着艺术机构之间的共生,还有艺术与公众的共生、艺术与城市的共生。”主办方要求,参展艺术机构都必须从深圳的土壤里“生长”出来,包括在深圳拥有实体空间以及一年以上的展览经验,而展览内容则鼓励“百花齐放”。经过一年的“共生”,参展机构也从去年40余家增至今年69家。“这种爆发式增长反映了机构之间深厚的信任与价值共鸣。”子静补充道。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认为:“艺术周的生态系统相当完整,从生产、消费、流通到体验一应俱全。”艺术并非昙花一现的事件,而是与城市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将艺术从个人创作行为转变为公共事务,更有利于艺术价值被社会重新发现。
艺术周的“烟火气”,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海景广场可见一斑。在这里,艺术家赵半狄应邀创作“熊猫走廊”,以公共艺术装置将蛇口三大滨海地标串珠成链。这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温暖的人文气息,也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12个艺术家工作室也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市民可以走进艺术创作的现场,沉浸式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16条“艺术漫游”路线,带领公众穿行于街巷与山水间,以Citywalk的方式发现深圳的“另一面”。让主办方出乎意料的是,“艺术漫游”报名推出后场场爆满,还有来自香港的观众要求增加英语导游场次。
“我在艺术里感受到了喜悦和幸福。”观众真挚的留言让子静更加坚信深圳艺术周的价值。“要相信公众对艺术的热爱与渴望,我们搭建的桥梁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艺术景观。”
### 深圳来到“艺术生长的临界点”
深圳艺术周的举办,不仅拓展了城市艺术生态的维度,也让这座“创新之城”开放、包容的艺术生态得到了全景式呈现。
在南头古城的街巷深处,一座极简轻盈的小白楼伫立在成片绿意之中。这里是香港设计师高少康的工作室。艺术周期间,小白楼也“变身”为他的“收藏客厅”。“90后”画家陈英杰的“水墨醒狮”、香港艺术家罗玉梅的深港影像、高少康设计的“表情包”雕塑……这些作品,都是湾区艺术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在深圳,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文化学者都很容易聚到一起。”高少康说。刚刚来深办展的艺术家徐累,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青年艺术家的平等和友好:“艺术需要分享,不能闭门造车。艺术家只要敢想敢干,深圳就能成为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艺术漫游”单元邀请到的13位向导,身份同样五花八门。既有艺术家、策展人、机构主理人,也有收藏家、艺术爱好者与其他领域专业人士。影像艺术家张胜佳说:“‘艺术漫游’不同于简单的看展。它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也为观众提供了重新认识城市文化的可能。”每条“漫游”路线都由向导亲自设计。他们通过星罗棋布的画廊、工作室、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结合,“拼贴”出深圳40多年来艺术发展的立体图景。
鸣幽文化主理人黄筠筠设计的“时光印记”路线,选择以“深港文化之根”南头古城为出发点,走过承载着改革开放厚重记忆的华侨城创意园,最终抵达前海摩天轮画廊,完整呈现了深圳的“前世今生”。黄筠筠曾经担任过南山博物馆志愿者,每次重走南头古城她都有新的发现。这里不但散落着明代城墙、清代会馆、广彩瓷微展厅等历史印记,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举办、驻地艺术项目“在窄与窄之间”的落户,让古城蝶变为湾区艺术鲜活的“发声地”。
“可以说,深圳已经来到艺术生长的临界点。”子静观察到,深圳过去常被视为科技和效率的代名词,这座移民城市正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从南头古城的活化案例中,高少康感受到了深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通过租金优惠为本土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这种做法非常难得。”
正如子静所言:“一座美术馆的诞生足以重塑一座城市的基因。”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矗立,使这座一度衰落的工业之城蝶变为世界级艺术朝圣地,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活力的前沿阵地,深圳正在完成从“经济高地”向“文化高原”的跃迁,需要深圳艺术周这样的文化事件作为驱动。张宇星进一步指出:“艺术与科学终将交汇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 深港联动强化艺术共振
作为越来越多现身深圳艺术周的“香港面孔”之一,香港艺术家林岚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大型个展《窗后》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林岚近年来往返深港创作的多件作品同场展出,以充满“自传体”的气质,展现了粤港两地共同的文化记忆。
与此同时,10余件来自香港的保税文化艺术作品,在荣宝斋深圳艺术空间“前海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首展《春风茶事好》上亮相。其中包括饶宗颐、台静农等文化名人的书法作品。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张熙珈介绍,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的设立有助于提升艺术品跨境流通效率,从而探索湾区文化交流与艺术交易创新模式。
深圳艺术周举行期间,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也于3月28日—30日举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家画廊齐聚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集中呈现具有全球多样性和区域代表性的最新艺术创作。巴塞尔艺术展自2013年登陆香港以来,已成为拉动当地文旅产业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今,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机构负责人,也将深圳艺术周纳入自己的行程。
不少业内人士注意到,深圳与香港的艺术生态具有互补性。前者以创新土壤培育本土生态,后者以国际视野搭建交流平台。为深化双城艺术共振效应,深圳艺术周首创性地将开幕日程前置到3月23日,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形成时序呼应。子静认为,通过错位布局构建互补生态,既能借助香港平台的聚光灯效应,又能彰显深圳特有的创新基因,“这种双城协奏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
“广佛地区传统的岭南文化生态,同样需要深圳当代艺术的正向刺激。”张星宇进一步期待,深圳艺术周能推动湾区文化生态的重构,广州等湾区城市也能通过文化交往,为深圳的科技创新带来艺术养分。
曾经见证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的蛇口,目前已吸引超过15家画廊在此集聚。随着K11 HACC文化空间等新兴艺术地标相继落成,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海滨文化艺术区正逐渐成形。在艺术力量赋能地区产业发展方面,位于香港西九龙的西九文化区可谓珠玉在前。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两大文化地标,使之迅速成长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聚集地之一。而伦敦西区的发展路径则有别于此,主要依靠艺术组织自发聚集形成文化生态圈,再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蛇口将呈现更多深圳特色和行业创新。”张熙珈进一步介绍,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招商文化也将在今年对海上世界“明华轮”完成改造升级,为游客带来新的艺术旅程。
招商文化总经理孙奇杰表示,深圳艺术周凭借“政策支持+专业运营”双轮驱动模式超越简单的节庆活动模式。“艺术周不仅承载着深圳的城市文化基因,更在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的激荡中,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生态。”
本文详细介绍了2025第二届深圳艺术周的精彩内容,包括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活动以及“艺术漫游”等特色项目,展现了艺术与城市、公众的共生理念。同时,探讨了深圳艺术生态的发展现状,指出深圳正处于从“经济高地”向“文化高原”跃迁的关键阶段。此外,强调了深港艺术联动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互补合作能推动湾区文化生态的重构和发展。深圳艺术周有望成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文化生态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