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林业局支持下,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对笔筒树进行致濒原因解析、原生境保护、人工繁育及野外回归等工作。介绍了笔筒树在温州的发现过程、生长习性,团队攻克繁育技术的成果,以及未来苍南在笔筒树保护方面的计划,展现了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积极进展。
野外的笔筒树,那高大的身姿和独特的外形,仿佛是从远古走来的使者。(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省林业局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保护专项的大力支持下,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携手合作,历经8年多的不懈努力。他们深入开展致濒原因解析、全力进行原生境保护、积极探索人工繁育技术并推动野外回归工作。目前,已经成功繁育出笔筒树2000余株。并且在瓯海景山、龙湾大罗山、三垟湿地,以及苍南马站、大渔等地进行野外回归种植,种植数量达到300多株。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缓解了笔筒树资源濒危的严峻状态。
初见笔筒树,专家激动不已
那是多年前的一幕,至今仍深深印在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郑坚研究员的脑海中。五六米高的笔筒树,树干上整齐地分布着一个个椭圆形的叶痕,那像扇子一样展开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
“非常漂亮!”郑坚研究员回忆起初见笔筒树时,依旧难掩激动之情。
10年前,这种古老的树种首次在温州被发现。当时,苍南大渔镇的一位村民在山上偶然间瞧见了两株笔筒树。因其独特而突出的“颜值”,一眼就被看出“不同反响”。
消息迅速传开,镇上的林技员、当地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以及省内植物分类专家很快赶到现场。经过仔细鉴定,确定这正是3.6亿年前就已存在的笔筒树。
紧接着,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们也闻讯而来。
郑坚介绍说,笔筒树喜欢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地方。它们常常数十株或成百株聚集在一起,构成优势群落,也有一些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温州是我国笔筒树自然分布的最北缘。”
所里培育的笔筒树的幼苗,它们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受访者供图)
经历了大约两年的艰苦研究,郑坚团队终于成功攻克了笔筒树繁育技术。在实验室里,他们成功繁育出第一批笔筒树幼苗。“如今,这批笔筒树已长到2米多高,等到完全成熟,它们最高可达七八米。”郑坚研究员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珍稀濒危树种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郑坚告诉记者,目前团队还在持续开展笔筒树濒危机制解析,以及该树种繁育技术、原生境保护、野外回归种群增加等方面的攻关工作。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价值挖掘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其他濒危物种保护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
据悉,未来苍南有着明确的计划。他们打算新增繁育幼苗5000株,并筹建浙南首个笔筒树专属保护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模式。
随着相关保护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浙江的大地上,将会见到更多这种美丽而古老的树蕨类植物。想象一下,漫步在树下,听着树叶摩挲的声音,仿佛来自数亿年前的种种传奇也变得清晰可闻起来。
浙江省对笔筒树的保护工作展开,从发现笔筒树到攻克繁育技术,再到野外回归种植取得成效,以及未来的保护计划。体现了相关部门和科研团队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视和努力,也让我们看到了笔筒树种群恢复的希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