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书籍《与哀伤共处》,包括其作者、出版社等信息,还阐述了该书创作背景是对年轻丧亲者的调查访谈。同时展示了荐书人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强调其超越传统视角,让丧亲者的故事有了被言说的可能。
|
在当今社会,生死话题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当有人失去至亲,周围人往往一句“节哀顺变”就简单带过。可失去至亲的痛苦,真的能像旁人想象的那样轻易“过去”吗?这句被一次次重复的“节哀顺变”,究竟是安慰、劝诫,还是一种伤害与冷漠呢? 在这样竭力规避谈论死亡的文化情境下,有一本书脱颖而出,它就是《与哀伤共处》。这本书的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为了创作这本书,李昀鋆历经13个月的田野调查,与44位年轻丧亲者进行了近百次深度访谈。并且以叙事分析作为核心方法,深度整合了他们的哀伤叙事,重构了年轻失亲者的真实叙述。 下面来看看本书的基本信息: 书名:《与哀伤共处》 作者:李昀鋆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购书地点参考:重庆书城 |
接下来听听荐书人的看法。
荐书人袁长庚,是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他表示,丧亲之痛,“丧”不仅仅是失去,更是一种持续日久的空缺;“痛”则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必须与这个空缺共同生存。丧亲之痛与其说是因死亡而带来的情绪状态,不如说是一场漫长且无定的人生修行的起点。甚至在死亡还未完全发生的时候,丧亲之人就被迫要开启这场修行。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对丧亲之人的安慰、理解、支持,常常有一个时间限度。一旦超越这个时限,丧亲者的故事和感受就仿佛被封印起来,几乎不再有被言说的可能。而感谢李昀鋆博士的这本书,它超越了哀伤理论的传统视角,没有将丧亲经验视为纯粹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反应,而是把甚少被过往研究关注的社会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过对“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这三个关键主题的诠释,让曾经那些被压抑的、难以言说的一切有了被再度言说的可能。
本文围绕《与哀伤共处》这本书展开,介绍了书的创作背景、基本信息,还呈现了荐书人的观点。该书聚焦年轻丧亲者,以独特视角和方法进行研究,为理解丧亲之痛提供了新的思路,让丧亲者的故事有了被倾听和表达的机会。本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