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记者深入我省多家高校招聘会现场,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展现了当下就业市场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涵盖管培生岗位增多、“二次就业”遭遇年龄门槛以及更多低年级学生走进招聘会等场景,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就业画卷。
连日来,校园里一场场招聘会开展得如火如荼。记者深入我省多家高校的招聘会现场,与大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倾听他们的求职故事,真切地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脉动。管培生岗位数量明显增多,部分求职者在求职时遇到了“隐形门槛”,甚至大一新生也开始积极参与到招聘会中来。这些求职就业的场景,清晰地折射出当下就业的新趋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场景一:从进生猪产线到店内叠衣服
“同学,欢迎了解一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岗位需求。”在扬州大学近期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该校食品专业大四学生李群正热情地给前来应聘的同学发放招聘材料。原来,去年秋招时,李群成功应聘成为牧原食品的一名管培生。
记者在多个招聘会上留意到,不少企业纷纷“上新”管培生岗位,且这些岗位大多面向本科应届毕业生。
“今年是我们企业首次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招收管培生。”在南京工业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旭阳新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在企业的招聘展台前,记者看到了“招聘计划说明”,企业希望通过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轮岗实践,让他们熟悉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那么,管培生进入企业后,是如何从基层做起的呢?今年寒假期间,李群正式走上了实习岗位。牧原食品是一家主营生猪相关全产业链的上市公司,李群实习的第一站就是公司下属的一家生猪生产线。
当李群的妈妈得知女儿的岗位后,甚至有些怀疑,毕竟孩子从小“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能适应这份工作吗?
李群坦言,第一次走进生产区域时,她还特意仔细嗅了嗅,还好并没有很大的味道。只见自动喂食系统定时运转,通风设备持续换气,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替代了传统养殖的体力劳动。最让李群惊喜的还是刚出生的小猪仔。“粉粉嫩嫩的,抱起来很可爱、很治愈。”李群说,这段经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做好吃苦准备,了解行业更多信息,为今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管培生的前景究竟如何呢?在社交媒体上,更多毕业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现在进商场看见叠衣服的很可能就是来自高校的管培生,请理解他们的不易”“我之前应聘叮咚买菜管培生,HR问我会不会杀鱼,因为忙的时候可能也需要我上”……在他们的讨论中,既有“前辈”们分享成长经验,也有人感慨管培生的“不易”。
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招聘与信息服务科科长沈思雅表示,“管培生”岗位需求量变大,也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她建议毕业生在决定是否前往管培生岗位时,需要对自己有更清晰的定位,也要做好企业背景调查。但在更多时候,要不怕吃苦,勇于尝试。
场景二:“二次就业”遭遇年龄门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拥有更好的学历和更高的工作平台,一些“上班族”选择离职回校园深造。毕业后再次走进招聘会,此前的工作经验也成为了求职的“加分项”。然而,由于就业市场发生了变化,且年龄相对较大,不少毕业生也遭遇了烦恼。
在常州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的招聘展位上,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物理专业博士毕业生小刘轻轻地放下自己的简历,静静地等待人事专员的提问。
小刘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他即将面临“35岁门槛”。
几年前研究生毕业后,小刘曾在上海一家国企工作。但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生活,让他觉得“过于安逸”。于是,他决定离职读博。
“我是卡着点读博的,读博前我就要求自己4年毕业,不然我就36岁了,工作更不好找。”小刘说。
其实,他手中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offer——前往中部地区某高校成为一名讲师。“工作待遇很好,就是有些许遗憾,因为生日正好卡在9月前,到报到后就超过35周岁了,这就意味着一些针对青年人才的基金拿不到,一些地方补助也可能会少一些。”小刘说,他希望再来招聘市场看看,寻找更多的机会。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小刘多次提及“35岁门槛”。他坦言,自己尽力在35岁前把自己再次送进招聘市场,但是当一些企业人事专员看见他的年龄时,还是会从侧面提醒他不太合适。
“至今,我还没收到一家企业的offer,连面试通知都很少。”交谈中,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郭脸上透露出无奈。小郭算不上职场新人。3年前,她本科毕业后没怎么费力气就找到一份月薪7000元的药物分析员工作,但因为纠结于自己的第一学历,她决定读研提升。没想到的是,“再次回到求职市场,找个工作怎么会这么难。”去年秋招前,小郭就开始投简历“广撒网”。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去了10多个,线上线下投了简历上千份。
小郭告诉记者,考虑到硕士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她选择了那时热门的材料化学研究方向,但没想到这几年药企大裁员,以前占招聘会岗位“大头”的药企现在招聘岗位数锐减,且不少单位更偏向要男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中国矿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厉东伟表示:“我们也希望更多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让更多求职者有就业机会。”
场景三:更多低年级学生走进招聘会
来到招聘会找工作的,不仅有应届毕业生,还有更多低年级的在校生。“找工作没那么容易”“企业喜欢更多有实践经验的人”成为了大学生们的共识,更多人也提前行动了起来。
“你好,企业对防晒纺织面料感兴趣吗?”“你们会不会更欢迎‘海归’?”……在江南大学的招聘会上,一个小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是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班大一学生张砚博。
张砚博并不是第一次参加招聘会,去年秋招时,还是大一新生的他就已经来过了。张砚博手中拿着一叠企业宣传资料,有梦百合、爱慕等纺织企业。这一次,张砚博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早有准备。他见到有的展位暂时没有求职者的时候,就主动上前了解情况。“下学期,我们就要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所以我希望了解一下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员工。我也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希望听听更多过来人的建议。”张砚博说。
正是得益于此前参加过校企之间举行的小型职业规划大赛,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硕士毕业生于中正已经收获了不错的offer。
“之前,我们就在这家企业参观实习过,有一些项目合作经验。同时我也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为求职积累‘加分项’。”于中正说。
“这几年,我们明显发现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江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孔丽丹告诉记者,高校鼓励同学们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求职已从“静态靶心”转变为“移动标靶”,既要建立清晰的职业锚点,更需掌握持续校准目标的能力。希望同学们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出击,聚焦目标精准投递简历,也要动态调适心理预期,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的就业形势。
本文通过对校园招聘会多个场景的深入报道,展示了当下就业市场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管培生岗位增多反映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探索;“二次就业”遭遇年龄门槛凸显了就业市场的现实困境;更多低年级学生走进招聘会则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提前觉醒。面对这些情况,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适时调整心理预期,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呼吁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