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3月28日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的话剧《谁在敲门》,介绍了该剧的背景、创作特色,还讲述了当天上午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众多嘉宾分享了对该剧的看法,最后提到该剧的取酬模式和演出时间。
3月28日晚,一场独具魅力的话剧盛宴在成都城市音乐厅精彩上演,这部名为《谁在敲门》的话剧,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充满烟火气乡土世界的大门。从川渝小镇那质朴的院坝,到县医院那长长的走廊,局部写实的舞台布景与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俚语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现场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个鲜活的乡土世界之中。
《谁在敲门》的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它改编自四川作家罗伟章的同名小说。故事以广袤的川东大地为背景,从许成祥老人的寿宴缓缓切入,通过细致描绘许家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沉浮,深刻折射出社会剧变下城乡文明的激烈碰撞以及个体身份的艰难挣扎。在舞台上,家族成员们带着城乡差异带来的隔阂、利益纠葛引发的矛盾以及情感冲突产生的裂痕相继登场。而那一声声“敲门声”,就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引领着观众一同展开对土地眷恋、生存困境与人性异化的深刻叩问。
演出照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向来是戏剧与影视创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字的力量在舞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呢?这一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喻荣军展现出了非凡的创作功力。他精心提炼原著63万字的精华,以“绵密的现实主义抒写”为笔触,聚焦人性与时代变迁,让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有了生命的温度。文华导演奖获得者、一级导演王筱頔则以“细节真实与诗意表达”为准则,巧妙地平衡戏剧张力,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释放出无限的情感。而王弋、李淼等实力派演员更是凭借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复杂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群像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不禁感叹“每个角色都像身边人”。
就在28日上午,一场关于《谁在敲门》的专家研讨会在四川人艺总经理、艺术总监董凡的主持下顺利举行。与会的嘉宾们围绕“如何实现文学成果转化为戏剧影视作品”这一重要议题,纷纷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著名戏剧导演查丽芳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这部戏的赞赏:“我感觉这个戏有想头、有嚼头、有看头、有挖头。”
研讨会
导演蔡雅康也认为,话剧《谁在敲门》无疑是川渝话剧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从文学作品成功转化为舞台艺术的又一佳作。它的情节和语言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如同潺潺溪流般从生活中自然流淌出来,呈现出一种质朴无华却又激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源于生活本真的艺术表达,让观众在观看时仿佛置身于熟悉的日常情景当中,却又能深刻体会到其中对生活和人性的敏锐洞察。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丁鸣高度评价该剧成功地将原著60多万字搬上了舞台。他认为,该剧跨越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语言,以中式的表达方式精准地呈现了原著的主题。这种对时代的全景式描绘,让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这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在打破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到城市的界限过程中,人性、人心、人情所发生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以及商品经济、物质对社会和人性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天的研讨会还吸引了众多业内知名人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颖、四川省文联副主席艾莲、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若锋、四川大学教授陈思广,四川人艺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重庆市话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剑,《谁在敲门》导演王筱頔,副导演罗威、谢莹等纷纷出席,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嘉宾合影
导演王筱頔分享创作初衷时表示,小说给她最大的感触,也是促使她有冲动去创作这个作品的原因,就是它的真实性。在二次创作过程中,他们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真实。不矫揉造作,不粉饰太平,不用主观的手段去强化戏剧所谓的冲突和张力,而是希望在人物命运的交织过程中自然地展现作品的文学性。她期待《谁在敲门》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话剧,更能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一次对城乡中国的深情凝视。
值得一提的是,话剧《谁在敲门》采取了主创“版税制”取酬模式,即将收益与演出场次挂钩。这种创新的模式旨在推动剧目走向常态化演出,为话剧行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范例。据悉,此次成都站演出将持续至3月29日,感兴趣的观众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演出。
3月28日晚在成都上演的话剧《谁在敲门》,包括其独特的川味特色、改编背景、主创团队的精心创作,还讲述了当天上午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众多嘉宾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其在文学与舞台转化上的成功,以及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反映。最后提到该剧的创新取酬模式和演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