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教育部印发的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通知展开,介绍了该行动的七项重点任务,包括对招生违规行为的治理和招生入学便利举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对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此次专项行动究竟对哪些违规行为“亮剑”,又出台了哪些便利举措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
对不正之风和“招生腐败”进行专项治理
通知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要求:
-
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必须杜绝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在学生入学后,要实行均衡编班,坚决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同时,严禁以“校园开放日”等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或者考察学生、家长情况。
-
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各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以及外语、体育、艺术等特定类型招生,将全面实行省级审核制度。相关部门会开展招生项目评估,建立招生项目台账,从严控制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严格规范招生范围和程序。
对各类招生乱象“亮剑”
■ 对“掐尖招生”“暗箱操作”的乱象亮剑
像搞测试选拔、看竞赛证书、收简历选学生,设重点班、快慢班,将“校园开放日”变成秘考日等行为,一旦得到成功治理,家长就不用再为孩子制作厚厚的简历了。
■ 对特定类型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亮剑
例如,要严控外语、艺术、体育等特定类型招生规模,要求由省级统一审核,录取后要进行公示,以此堵住地方搞“擦边球”的可能。这些项目在小升初招生中只能测兴趣特长,不能考文化课。“幼升小”招生中则不得开设此类招生项目。
■ 对以培养拔尖人才为名行掐尖之实的行为出击
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早期培养项目繁多,其中不乏打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名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沦为了“掐尖”的幌子。比如一些数学、科技类项目,有的甚至开展跨省跨市等跨区域选拔。教育部将对这类行为进行重点管控,明确这类项目不得与小学、初中招生入学挂钩,严禁随意突破招生范围,严禁组织考试选拔招生。
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
通知明确要求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全覆盖,民办学校应在审批区域内招生,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市、区)学生的入学需求。
■ 对民办学校招生进一步规范,并且有了明确惩戒措施
比如,去年有超计划、超范围或者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今年将核减招生计划。同时,相关部门会全面排查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并要求做好预案处置。
在以往的招生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感受。而这次专项行动就是要对搞变相“掐尖”的种种乱象进行深度治理。此次专项行动明确,将对违规学校的负责人进行追责问责。教育部还特别发布了“省级举报投诉受理渠道一览表”,并在国家层面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公开通报相关情况,持续为教育公平构建良好生态。
招生入学有了更多便利举措
通知还提出了一系列招生入学的便利要求:
加强流动儿童入学保障
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
■ 居住证更好用
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有居住证就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特别是在“学校学位充足”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区,要求实现“有居住证就能读”,取消附加或限制条件,不用再交社保证明、工作证明等其他证明材料。简单来说,就是“居住证 = 入学证”,而且公办校是主渠道,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享受同等待遇。这一举措也是呼应新型城镇化户籍改革的“配套组合拳”,让打工者能够更安心地在城里长期规划,比如开店、学手艺,孩子上学也不用再凑社保年限,不用托关系求人。
■ 鼓励“长幼随学”政策
对于多孩家庭,二宝三宝可申请跟哥哥姐姐同校,根据学校学位实际情况,实现“幼随长”或者“长随幼”就学,解决家长接送不便、孩子分校就读的实际困难。
■ 上学划片更公平透明
-
家旁边的学校优先上,学区划分会提前摸底、科学调整,不会突然改变。如果片区人太多,会按公示规则公平录取,没录上的也会就近安排,确保孩子有学上。
-
多校划片、对口直升的政策会提前公布,杜绝“暗箱操作”。
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
以数字化赋能招生入学工作,加快实现报名、材料审核、录取“线上一网通办”。同时,提升线下办理服务水平,推进“线下只进一门”。
■ 要求报名手续“少跑腿”
推进更多地方实现“一网通办”,户口本、房产证等材料可以在线上搞定,不用反复提交。即便需要线下办理,也要求“只进一扇门”,清单一次性告知,避免家长来回折腾。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该行动通过对招生违规行为的治理,如规范公办和民办学校招生、打击“掐尖招生”等,以及推出一系列入学便利举措,如保障流动儿童入学、鼓励“长幼随学”、优化划片政策和实现“一网通办”等,旨在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招生环境,让更多孩子能享受到优质、便利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