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粤语传承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了粤语使用萎缩的现状,详细介绍了社会各界对粤语传承的关注和建议,包括两会代表提出的具体措施,旨在唤起人们对粤语文化传承的重视。
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宛如一座蕴含着丰富地方文化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宝库。它见证了岭南地区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情与回忆。然而,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粤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年轻人逐渐放弃使用粤语,使得粤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其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粤语传承问题成为了多位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民建中山市委员会委员、南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魏亚敏深刻指出:“方言是维系乡情的重要纽带,掌握方言,能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粤方言作为大湾区共同语言,其传承有助于强化区域文化认同。”这番话语,道出了粤语传承的重要意义。
当前,粤方言的使用情况令人担忧。据中山市某街道对1495名幼儿园至初中九年级在校生的调查显示,在语言环境方面,学校普通话使用率高达98.93%,家庭普通话交流占比也达到了82.4%。而在方言能力方面,仅有14.26%的学生能流利使用粤语,49.33%的学生完全不会说粤语,超八成学生家庭以普通话交流。这组数据清晰地反映出粤语在年轻一代中的使用频率急剧下降,粤语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魏亚敏在调查中发现,虽然中山有不少学校自行开办了方言课程,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政府层面的引导目前还相对缺乏。在学校,普通话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学生们很少有听说方言的语境和机会;在家庭,孩子们使用语言的“话语权”占据了主导地位,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家长都主动或被动地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在社会,公共场合以普通话为主,方言的使用空间和时间被进一步压缩。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魏亚敏表示:“这一提法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亟待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冲突,相反,开展方言传承保护更体现一种文化自信。”
中山市政协委员、市一中高中部老师贺琳认为:“粤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既影响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不利于古诗文诵读学习的开展。”她强调,需要通过系统规划和多方协作,推动粤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
实际上,粤语传承的话题自首次提出以来,便引发了社会各行业的持续探讨,至今仍受到大家的重点关注。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曾小敏提出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粤语保护中心”的建议。她提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粤港澳三地政府联手,组建大湾区粤语保护中心,在大湾区校园课堂推行粤语课,建设粤语有声数据库。这份建议获得了教育部的答复。2020年9月17日,教育部答复表示,国家非常重视包括汉语方言文化在内的语言文化科学保护。201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其中,广东语言资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全省设立调查点数处于全国第二位,其中粤语共设立42个调查点,在香港和澳门也设立了2个粤语调查点。教育部还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稳妥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方言传承间的关系,继续开展语保工程后续建设。
202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加强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方言保护与传承,科学保护广东省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措施》还指出,要按照国家语委统筹安排,深入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切实巩固“语保工程”的成果。
广东省人大代表、民建省委会企业委副主任、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伟楷同样关注粤语的传承问题。在2025年广东省两会上,他带来了《推广粤语教学,增强文化自信》的建议。他认为:“粤语作为广东地区极具特色的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是广东文化的重要标识。推广粤语教学和文化传播,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粤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在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了多层面推广粤方言传承的建议。魏亚敏提交了《“校家社”联合推动粤方言传承,弘扬岭南文化的建议》,贺琳提交了《关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段传承和发展粤语的建议》,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党组书记王志红则提交了《关于在中山市学校、家庭、社会广泛推广学粤语用粤语的提案》。
魏亚敏建议从政策、教育、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入手。政府应提供政策保障,成立中山市方言文化研究机构,统筹开展粤方言传承工作;学校要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多种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方言文化氛围;家庭要积极参与,在日常交流中多用粤方言培育语言生态。此外,社区可以通过组织方言兴趣班、设立“方言角”等方式协同推进。文化场馆要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实物展品、多媒体演示等手段,让学生和市民更直观地感受方言文化的魅力。
贺琳认为,可以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入手,结合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粤语学习氛围。她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开展粤语教育,以及提供专项资金用于粤语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同时,要加强对粤语教师的培训,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各学段的粤语教材,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粤语推广工作。
王志红认为,通过在中山市学校、家庭、社会广泛推广学粤语用粤语,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市内学校应将粤语纳入课程体系,增设粤语选修课,组织文化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家庭教育也要同步加强,鼓励家长用粤语与孩子交流,举办亲子学习活动。
本文围绕粤语传承展开,指出粤语因时代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面临传承困境,使用频率降低。但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两会代表也提出多层面建议。粤语传承不仅关乎文化多样性,更能增强文化自信,相信通过各方努力,粤语文化将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