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网红博主“意公子”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中“镇压人民反抗”的表述展开,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学者,探讨该表述的合理性,分析苏轼相关上书的真实内容,并提出文化传播各层级应协作共赢、网红作家需担负文化责任的观点。
近日,一则消息在文化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网红博主“意公子”的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正式发行。然而,书中附送的“苏东坡一生的故事”年表里,“熙宁七年(1074 年)39 岁”这一段内容却引发了读者和学术圈的热烈讨论。其中提到:“通判杭州。九月,朝云 12 岁,入苏轼家;九月,移知密州,离杭赴任;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主张救灾、减赋、镇压人民反抗。”这里“镇压人民反抗”的表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苏东坡全集》
为了探究这一表述的准确性,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资料查阅。在查阅孔凡礼《三苏年谱》时,并未发现相同的表述。再看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所附年表,“熙宁七年(1074)甲寅 三十九岁”条是这样表述的:“在杭州通判任。纳侍妾朝云。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郑侠上《流民图》,坐编管。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这里已经不再有“镇压人民反抗”的表述。
那么,《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苏轼到底说了什么呢?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九月,苏轼从杭州离任前往密州任职。他深入民间,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生活状况。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他写出了两千多字的《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并向宋神宗上书。在这份上书中,他详细报告了河北京东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盗贼猖獗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意见,希望能够得到宋神宗的受理。
在文中,苏轼开篇就陈述了当地的灾情。河北京东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蝗灾和旱灾,庄稼根本无法播种。他忧心忡忡地写道:“方数千里,麦不入土,窃料明年春夏之际,寇攘为患,甚于今日。”对于老百姓沦为盗贼的原因,苏轼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冒法而为盗则死,畏法而不盗则饥,饥寒之与弃市,均是死亡,而赊死之与忍饥,祸有迟速。相率为盗,正理之常。”也就是说,犯法当盗贼会被处死,畏惧律法不当盗贼就会饿死,横竖都是死,所以有人选择当盗贼也是正常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苏轼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主张对贩卖盐的小商人三百斤以下的暂时免收税,以此来减轻百姓的生存压力。他充满期待地说:“若特放三百斤以下盐税半年,则两路之民,人人受赐,贫民有衣食之路,富民无盗贼之忧,其利岂可胜言哉!”此外,苏轼在调查各地的盗贼情况后发现,盗贼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盗贼知道自己不会被处死,所以肆无忌惮地触犯法律,而普通百姓担心遭到盗贼的报复,也不敢告发。针对这一情况,苏轼认为应当严惩这些盗贼,他说:“所贵凶民稍有畏忌,而良民敢于捕告。臣所谓‘衣食之门一开,骨髓之恩皆遍,然后信赏必罚,以威克恩,不以侥幸废刑,不以灾伤挠法’者,为此也。”
3 月 27 日下午,封面新闻联系到了川大教授、苏轼研究学者周裕锴。他指出,“镇压人民反抗”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分析框架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此类表述已经逐渐被修正。苏轼作为地方官,他主张打击不法盗贼,目的是“保境安民”,这与“镇压人民反抗”有着本质的区别。周教授还提到:“曾枣庄老师的书出得较早,那个时代的话语就是如此,无可厚非。而意公子现在还抄录旧说苏轼‘镇压人民反抗’,肯定会受到很多苏轼粉丝的不满。”同时,周教授认为,为了避免在现代语境下产生误解,将“镇压人民反抗”的表述改为“剿匪”是比较妥当的。
周裕锴教授还表示,网红作家的作品,往往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作品大多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并且用当今网络流行的趣味方式来包装苏轼。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
复旦大学教授,一位写出《苏轼十讲》《苏轼苏辙研究》《苏轼评传》《阅读苏轼》等备受认可作品的苏轼研究专家,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提到,把打击不法盗贼说成“镇压人民反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接受教育的那一代学者特有的表述习惯,跟意公子年龄不符。应该是搜集相关材料编织起来的时候,没有处理好”。
《苏轼十讲》
当下,文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多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元典溯源圈,这里有一批对典籍考据、挖掘研究功力深厚的象牙塔学者,他们对学术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第二个层级是文化传播圈,广大文化学者、众多出版社等宣传机构承担着主要的责任。第三个层级是新媒体普及圈,它为知识向大众扩散作出了贡献。这三方应该建立一个互相沟通的协作机制,通过“专业审校 + 创意表达”来实现严谨性与趣味性的共赢。
苏轼的文化世界犹如一片浩瀚的海洋,任何人都难以做到万无一失。关键在于能否保持一种有则改之、不断优化的胸襟和积极作为的态度。网红作家、大众名人把有意义的学术表达得更有意思,让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好地消化吸收,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这个流量时代,吃文化饭的人还是要像苏轼那样“守其初心,始终未变”,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更多的文化责任。
本文围绕网红博主“意公子”新书对苏轼的表述争议展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学者观点的引用,明确了“镇压人民反抗”表述的不合理性,揭示了苏轼上书的真实意图。同时提出文化传播各层级应协作,网红作家要担负文化责任,以促进文化传播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