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展厅内举办的“漆韵弦歌”沉浸式艺术展演活动。该活动由多个工作室及研究中心共同打造,将传统漆画、世界级非遗侗族大歌与西洋弦乐相融合,带来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打破了艺术门类的壁垒,为校园美育和非遗传承提供了创新样本。
在3月26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展厅内宛如一个艺术的梦幻王国,流淌着独特而迷人的艺术韵律。由贵州师范大学“艺见·益美”辅导员美育工作室、“青蓝匠心”工作室以及漆艺创作与研究中心携手精心打造的“漆韵弦歌”沉浸式艺术展演活动,在侗族大歌那清亮、悠扬的声线中缓缓拉开了帷幕。这一场持续了将近2个小时的艺术实验,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将传统漆画、世界级非遗侗族大歌与西洋弦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为现场观众呈现出一场多维度的感官盛宴。
看,这就是“漆韵弦歌”活动热闹非凡的现场。
走进展厅中央,映入眼帘的是由205幅全国漆画作品构成的回旋式展墙。这些作品可是首次在贵州公开展出,它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家之手。从传统纹样到当代抽象风格,每一种风格都独具特色;金属、螺钿、蛋壳等不同材质与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一幅画作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熠熠生辉。与此同时,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郭薇博士正在进行大提琴即兴演奏。她的演奏与这些漆画形成了奇妙的共振。郭薇老师解释道:“我们刻意模糊了表演区与观展区的界限,就是希望让大提琴那绵长的音色成为漆画色彩的听觉注解。”她的即兴演奏可不是一场独立的表演,而是根据观众驻足观赏的漆画主题实时进行变奏。这样一来,每一位观众都能享受到“一人一画一曲”的个性化观展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专属的艺术世界。
瞧,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薇老师正在现场进行精彩的即兴演奏。
活动现场还有一群特别的表演者,20名身着侗族服饰的师大学生。他们以侗族大歌“众低独高”的独特演唱技法,在《布谷催春》那优美的韵律中,缓缓穿过观展空间。这种打破常规的“移动式展演”方式,让观众在视觉追踪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漆画线条的动态解读。仿佛漆画中的线条也随着歌声和学生们的步伐灵动起来。
这是自发组织的师大学生侗族大歌队在现场进行精彩表演。
活动吸引了近300名观众参与,大家都沉浸在这场艺术盛宴中,并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美的深刻体会。有同学不禁感叹道:“大歌的复调结构竟与漆艺的叠加层次如此契合。这一刻,感觉漆画不只是用眼睛看的,更像把山川湖海的声音都封存在了画框里。”
活动现场依旧热闹非凡,观众们还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这场打破艺术门类壁垒的跨界实验意义非凡,它不仅刷新了校园美育的实施形态,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年“更亲近”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精彩的艺术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3月26日贵州师范大学举办“漆韵弦歌”沉浸式艺术展演,将传统漆画、侗族大歌与西洋弦乐融合。活动通过独特的展示和表演形式,如郭薇老师的即兴演奏、学生的“移动式展演”等,让观众获得个性化观展体验。近300名观众参与并表达对美的感受,此次跨界实验刷新了校园美育形态,为非遗与青年亲近提供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