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展开,介绍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此次扩围情况,包括原有覆盖范围、新增行业的碳排放情况、扩围后的预期效果,还提及了碳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为扩围所做的准备工作。
今日(2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实现行业覆盖范围的扩大,是我国在碳排放管理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记者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相对较窄,仅涵盖了发电行业的2200家重点排放单位。这些重点排放单位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此次扩容所纳入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均为碳排放大户。据统计,这三个行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约为3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
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将迎来显著变化。一方面,市场将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使得市场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占比将大幅提升,达到60%以上。不仅如此,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也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这意味着碳市场的管理更加全面和精细。
回顾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2021年7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当时,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这个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发电行业在碳市场的推动下,绿色低碳转型效果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全口径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8.78%,减排成本降低了大约350亿元。
为了确保碳市场扩围工作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部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先后发布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等6项技术规范,为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同时,对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适应扩围后的市场需求。目前,扩围的各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只待正式实施。
本文介绍了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阐述了原有市场覆盖情况、新增行业碳排放规模,扩围后市场在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二氧化碳排放覆盖占比及温室气体种类方面的变化。回顾碳市场发展历程及成效,还说明了为扩围所做的准备工作。此次扩围是我国碳排放管理的重要一步,将有力推动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