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和美乡村建设。介绍了这个地处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的高原县城,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将“和美乡村”建设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结合,坚持生态立村、产业致富,发展特色产业和文旅产业,还配套建设了丰富的乡村文化设施,实现了乡村的整体提升和全域美丽。
兰州3月25日电 (杨娜) 在甘肃省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有一座宛如“河西走廊闪耀的金钥匙,祁连山下盛开的格桑花”般的高原县城——天祝藏族自治县。这里的和美乡村建设,已然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那么,这座充满魅力的县城,究竟是如何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的呢?
2024年3月初,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村民们悠闲地下着棋,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面映入眼帘。(资料图 杨娜 摄)
据杨豪杰介绍,天祝在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时,有着明确且务实的理念。他们坚决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推倒重来,也不搞千村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秉持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保每一项设计都合理,每一笔投资都值得。立足乡土特征和地域特点,充分尊重民族风情和民众意愿,为152个重点行政村精心编制了规划。
同时,天祝将“和美乡村”建设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进行一体谋划、同步推进、深度融合。实施了基础设施到户工程,让44个搬迁点的水电暖网一步到位,产业就业问题也一次性得到解决。这使得2365户8535人成功搬离危险区域,开启了福暖四季的新生活。
此外,天祝坚持生态立村、产业致富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实现整体提升、全域美丽。推行“县级统筹抓、乡镇一线干、村组点上治、民众门前包、保洁员片区管”的管理体系,还定期发布“红黑榜”。1768名网格保洁员实时在线,积极维护乡村环境,让9.6万人住进了“美丽庭院”。
在产业发展方面,天祝投入了14.2亿元,大力培育壮大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藏中药材、牛羊4个10亿级产业集群。如今,村均集体收入达到了35.76万元,较2021年实现了翻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12287元。不仅如此,天祝还把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投资3.6亿元,在400公里风情线多点布局文旅产业。培育了冰沟河、阿尼嘎卓帐篷城、天堂民俗村等“生态 + 产业”融合品牌,这些景区景点火爆出圈,吸引了众多游客。
2024年7月26日,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民众们欢聚一堂,一起载歌载舞,共同跳起了锅庄舞,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资料图 李亚龙 摄)
2024年,天祝接待游客601.21万人次,游客旅游花费44.03亿元。目前,全县旅游从业人数达5000余人,实现增收1.25亿元,人均增收2.5万元。
天祝还注重乡村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打造了乡村大舞台、石榴籽广场、英雄学坊、红色私塾、村史馆等。同时,申报创建了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国家级旅游民宿、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和“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社工总站和“红色驿站”。闲暇之时,民众们会自发聚集在广场,一起唱非遗民歌、跳锅庄舞,展现出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本文详细介绍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和美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合理规划、结合搬迁、生态立村、产业致富以及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举措,天祝实现了乡村的全面发展,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水平,还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