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普外学部主任钟鸣教授团队在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一位七旬直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手术,满足了患者保肛意愿,同时介绍了手术过程及机器人手术相比传统手术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当下,手术依旧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能否保住肛门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日前,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传来好消息,普外学部主任钟鸣教授团队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成功为一名直肠癌患者开展了根治手术。这一手术的成功,让这位七旬患者圆了“保肛梦”,也为更多直肠癌患者带来了“用得上、用得起”的智慧医疗技术新选择。
这位幸运的患者是来自江苏盐城的70岁李老伯(化名)。在被确诊为中低位直肠癌后,李老伯四处奔波求医。近日,他来到了公利医院普外科门诊。考虑到患者强烈的保留肛门意愿,以及肿瘤位置特殊、手术空间狭窄等难题,公利医院迅速启动了多学科诊疗(MDT)机制。普外科、肿瘤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团队齐聚一堂,进行联合评估。经过慎重讨论,专家们最终决定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微创”手术机器人来辅助实施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现场,钟鸣主任团队借助手术机器人操作系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他们仅在患者腹部开了4个如同钥匙孔般大小的切口,然后让灵巧的机械臂通过这4个切口深入盆腔。在高清三维视野的助力下,手术团队精准地完成了直肠系膜游离、肿瘤病灶切除以及淋巴清扫等一系列关键操作。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不足50毫升,手术历时约2小时便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随后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钟鸣主任介绍说,与常规的开腹和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臂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结合了人手的灵活性和腹腔镜系统的微创特点,还突破了人体操作的限制,能够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多维度的精细操作。要知道,直肠位于盆腔,周围被骨性结构和重要的神经血管所环绕。特别是男性患者,骨盆狭长,手术空间极小,手术暴露和肿瘤分离的难度极大。“对于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患者而言,机器人辅助切除手术在提高切除率、保护脏器功能、提高保肛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帮助。”钟鸣主任强调道。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钟鸣教授团队利用国产手术机器人为七旬直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手术,成功帮助患者实现保肛。详细说明了患者情况、手术过程,还阐述了机器人手术相对传统手术的优势,体现了智慧医疗技术为直肠癌治疗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