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复旦大学大幅降低文科招生比例这一事件展开,引发了关于文科是否式微、文科生出路等广泛争议。文章强调要冷静理性看待文理之争和文科发展,指出文理科各有价值,文科并未被时代抛弃,呼吁建立对文科的信心。
文理之争向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近日,一则消息在全网引发了热烈讨论,复旦大学计划大幅降低文科招生比例。
按照其规划,复旦大学会对本科招生结构进行调整,让文、理、医、工、交叉学科各自占比 20%。这意味着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 30% – 40% 急剧下降至 20%。此改革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大家纷纷提出疑问:“文科是否已被时代抛弃?”“文科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部分人觉得,这无疑是文科式微的真实写照。更有人惊讶地发现,连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知名的老牌文科类高校,也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基础学科支撑”“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战略继续领域突破”这三大方向,文科缩减的趋势似乎愈发明显。
在这样的争议声中,我们更需要保持冷静,理性看待文理之争以及文科的发展变化,从而坚定对文科的信心。
具体来说,复旦等学校推行的这项新政,其实是依据学生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招生结构进行的优化调整。文理科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本身是合理且无可非议的。
实际上,文科被“轻视”并非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几十年前,“学会数理化,什么都不怕”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就像一把锐利的刀子,刺痛了众多“文科人”的耳朵。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选择理科才是有出息的表现,才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拿笔者自己来说,上高中时选择文科,主要是因为内心热爱写作,怀揣着将来成为记者、作家等从事文科职业的梦想。这份理想一直陪伴着我,至今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从经济角度来看,从事媒体行业可能缺乏较好的“钱景”,但对于那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清晰认知,并且能从职业经历中获得满足感的人来说,这样的选择是无悔的。当然,这和“文科人”期望文科能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是不同的两回事。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文科很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文科比理科更重要。在我看来,非要在文理科之间分出胜负是没有必要的。坦率地讲,总是去比较文理科的优劣,不仅会让人陷入思维误区,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文理科的分类是一门科学,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各自都有独特的价值。文理科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在当下文科常常遭到调侃的环境中,我们也没必要刻意抬高文科的地位来维护其尊严。而是要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到文科的重要性,消除对文科的误解和偏见。在这个问题上,“文科人”自身首先要对文科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树立起应有的信心。
直到如今,文科并没有被“打败”,也没有被时代所抛弃。人工智能(AI)的发展势头迅猛,取得的成绩也令人瞩目。但我们也看到,很多时候 AI 会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这恰恰证明了 AI 难以真正“代言”人类的思想感情。
科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确实证明了理科的重要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向善”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和目标,更多地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温度和内涵。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很多空白之处需要“文科式智慧”来填补。像那些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文学作品、歌舞、绘画等,它们对世道人心的滋养,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本文针对复旦大学降低文科招生比例引发的争议,分析了文科发展现状及人们对文理的认知误区。强调文理科各有价值,文科未被时代抛弃,呼吁人们理性看待文科发展,“文科人”要建立对文科的信心,发挥文科在社会中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