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阐述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多只债券型基金遭遇大额赎回的情况,分析了债市波动的原因以及业内人士对债市的看法。
近期,债券市场犹如遭遇了一场“风暴”,剧烈的波动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多只债券型基金被卷入其中,遭遇了大额赎回的困境。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情况颇为严峻。近70只基金发布公告对净值精度进行调整,在这些基金里,包括债券型混合基金在内,将近八成都是债券型投资基金。而在发布调整净值精度公告的基金中,大部分是由于基金产品遭遇了大额赎回这一状况。
近期,在资金面偏紧、股债跷跷板效应以及经济政策加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债券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这种波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使得债券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陡然增加。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在近期债市的剧烈波动中,投资者心中充满了担忧。他们担心基金、理财等机构负债端的赎回负反馈会进一步加剧利率调整的幅度。不过,从历史数据来分析,债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短期的波动就像是小插曲,并不影响其长期的投资价值。
多只债基遭大额赎回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8日,今年以来至少有67只基金对基金净值的精度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债券型混合基金在内,有54只基金发布了调整基金净值精度相关公告,占比达到了80.60%。
记者经过仔细梳理发现,多数基金是因为发生了大额赎回情况,才对基金净值精度做出调整。例如,3月18日,宏利中债绿色普惠金融债券优选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布公告称,该基金于2025年3月17日遭遇了大额赎回。为了确保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不因份额净值的小数点保留精度问题受到不利影响,经公司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2025年3月17日起,将基金C类份额净值精度提高至小数点后八位,小数点后第九位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基金C类份额将在大额赎回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不再产生重大影响时,恢复基金合同约定的净值精度,届时将不再另行公告。
除了宏利中债绿色普惠金融债券优选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之外,今年以来,还有富国中债优选投资级信用债指数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东方中债绿色普惠主题金融债券优选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等多只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也对基金净值精度进行了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对基金产品净值精度进行调整的债券型基金主要为主动管理型债券基金。比如,泰康悦享90天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发布公告称,该基金A份额于2025年3月14日发生大额赎回。为确保基金持有人利益不因份额净值的小数点保留精度受到不利影响,经公司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2025年3月14日起提高基金A份额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8位,小数点后第9位四舍五入。基金A份额将自大额赎回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不再产生重大影响时,恢复基金合同约定的净值精度,届时不再另行公告。
债市波动加剧
多只债券型基金发生大额赎回的背后,罪魁祸首正是近期债券市场波动的加剧。
3月17日,债券市场一片惨淡。30年期国债期货大跌1.81%,收盘价创下了2024年11月22日以来的收盘新低;10年期国债期货收盘跌0.56%,收盘价也创下了2024年11月27日以来的收盘新低。
3月18日,国债期货市场总算有所企稳。30年期国债期货跌0.10%,10年期国债期货涨0.09%,5年期国债期货涨0.07%,2年期国债期货涨0.06%。
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30年期国债期货自年内高点以来已经累计下跌近7%,10年期国债期货自年内高点以来的跌幅也在2%以上,5年期国债期货、2年期国债期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对于近期债市的调整,国盛证券认为,驱动因素主要有资金收紧、宏观政策发力和预期改善等。自去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扭转预期以来,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延续政策基调。今年年初实现信贷“开门红”,资金面持续偏紧,部分高频数据显示开工加快,地产销售方面二手房成交面积回暖,市场对于基本面预期改善。
华泰固收则持有不同观点,其认为虽然本轮债市调整剧烈,但利率1.9%左右的十年国债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之前极致预期的修正,债市的需求力量并没有彻底消失,宏观逻辑还有反复可能,外需风险还未兑现,债市更多是对透支的修正,而不是趋势性的反转。当然,如果短期赎回引发超调,可能触及2.0%—2.1%的顶点。
华泰证券还提醒投资者,对于机构行为,短期的扰动仍需提防。首先,银行金市一季度业绩可能亏损,季末会卖出部分OCI债券兑现浮盈。其次,银行持有的部分长久期利率债基金一季度业绩表现不佳,触及止损线后可能面临赎回压力。再者,银行一级市场承接长久期政府债任务增加,二级市场更倾向于卖出长久期政府债,以控制久期。最后,近日债市持续调整也导致更多理财破净,赎回反馈风险仍需警惕。同时,权益表现强劲也会分流债市资金。
本文围绕近期债券市场波动展开,详细介绍了多只债券型基金因市场波动遭遇大额赎回,以及债市波动加剧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虽然债市短期波动剧烈,但从长期看具有一定投资价值,不过投资者仍需警惕短期机构行为带来的扰动和赎回反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