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围绕贵州省沿河自治县2025年春茶开采展开,介绍了春茶开采情况、茶农收益、当地茶产业发展模式、企业生产销售情况等,展现了当地茶产业发展态势以及在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春风轻柔地拂过武陵山,那一抹醉人的绿意便在山间蔓延开来,与此同时,乌江岸边也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在3月18日春分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贵州省沿河自治县2025年的春茶正式拉开了开采的帷幕。当茶农们将今春的第一捧嫩绿新芽小心翼翼地收入篓中时,这一动作仿佛是一个响亮的信号,标志着该县那广袤的14.8万亩茶园全面进入了忙碌的采摘季,也奏响了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激昂序曲。
走进姚溪村和瑞石村的茶园,一幅热闹的劳动画卷展现在眼前,茶农们正争分夺秒地采摘着刚刚冒出的新芽。茶农冉小琴家种植了10亩茶叶,村里的姚溪志飞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斤60元的价格收购芽头茶青。据估算,这将为她带来约2万元的收入。“今年才刚开始采摘,动作还不太熟练,所以速度比较慢。不过过几天熟练了,一天能采三斤七八两呢。”姚溪村茶农冉小琴满怀期待地说道。
那连绵起伏的茶山,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新景镇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北纬28°的独特地理坐标赋予了它别样的魅力,再加上乌江流域湿润的气候,这里孕育出了富含硒元素的优质茶叶。为了推动茶产业的发展,该镇建有5个大型茶叶加工厂、3条碾茶生产线,累计发展生态茶园2万余亩。在发展模式上,实行“村民管护、公司和合作社统防统治、统收统销”的模式,带动了9个种茶村、76个村民组投身茶产业。
“我们合作社开始生产后,所有的机器24小时都在不间断地加工,一直要生产到六月份,年产量大约有2万斤干茶。我们生产的姚溪贡茶深受消费者喜爱,已经远销到浙江、广州、北京等城市。”姚溪志飞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豪自豪地介绍道。
在新景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里,茶农们同样忙碌不已,正忙着采摘茶青。据悉,该公司与贵茶集团签订了战略协议,生产的“绿宝石”严格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并且成功出口欧盟市场。“我们的茶叶基地实行统防统治,严格按照欧盟标准管理。生产的绿宝石农残检测多达480项,早春绿宝石产量有12,000斤,产值达到130万元。”贵州新景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劲超介绍说。
作为省级龙头企业,新景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自2016年以来累计获得政府专项扶贫资金456万元,实现分红38.46万元。公司服务4个产茶村,年产值1500万元,带动茶农年增收900万元。
茶农们那忙碌的身影,在茶园中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新景镇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发展,构建起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并且将持续做好“茶文章”,努力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胜势。目前,这片小小的绿叶已经成为该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叶子”。“画廊雀舌、龙井毛峰、姚溪贡茶”等茶叶产品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还成功出口欧盟,畅销国内外。
“生态茶产业是我镇的主导产业。今年我们组建了生态茶产业专班,强化产业管护、技术培训和宣传动员,确保提高茶青下树率和茶农收益。我们还申报了75万元财政衔接资金,用于发展1100亩碾茶产业。”新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余鹏坚定地说。
近年来,沿河县将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来集中打造,打造了“白叶一号”“沿河千年古茶”等知名品牌。目前,全县茶园已覆盖18个乡镇,培育茶叶经营主体9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2025年,该县将投入1400万元用于碾茶产业发展,新建4条碾茶生产线和2座厂房,这将有效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增效。
茶农们专注地采摘着新芽,仿佛在采摘着生活的希望。
“今年受低温影响,春茶开采推迟了3至5天。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茶企,开展茶园管理、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等工作。通过流通协会的方式,集中打造品牌,组织销售。”该县生态茶发展和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崔国明介绍说。
那第一捧嫩绿的嫩芽,承载着无数的期待。
目前,沿河县茶园面积达15.81万亩,投产茶园14.8万亩,拥有6条碾茶生产线。2025年预计实现茶叶产量1.26万吨,产值13.6亿元。这片曾经平凡的绿叶,如今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叶子”,正持续书写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精彩篇章。
文章介绍了贵州省沿河自治县2025年春茶开采情况,涉及茶农采摘、收益,新景镇等地茶产业发展模式、企业生产销售等,展现了当地茶产业发展成果。沿河县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多种举措推动其发展,有望实现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