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翟卫疆:把青春献给新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卫士 从风沙肆虐到生机盎然,翟卫疆见证保护区巨变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苏管理分局五道泉管护站站长翟卫疆的护林故事。他已在此坚守22年,见证了保护区从风沙肆虐到生态改善的巨大变化。文章介绍了保护区的情况、他在护林工作中的种种努力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今护林工作的新变化和取得的成效。

3月20日清晨8时30分,天空中晨曦刚刚绽放,轻柔的光线洒在大地上。此时,一阵嘹亮的公鸡打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翟卫疆在这声音中悠然地从睡梦中醒来。他快速且熟练地穿上那身早已熟悉的工作服,仔细地装带好巡护所需的工具,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

今年47岁的翟卫疆,已然在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苏管理分局五道泉管护站工作了22年。他走在巡护的道路上,目光犹如鹰隼般敏锐。他指着周围,对同行的人说道:“你们看,我左手边有野兔留下的粪便,右手边能清晰看到马鹿的脚印。再往前走,会发现很多野生梭梭林都被沙鼠啃食过,今年我们得运用科学手段,加大对沙鼠的防治力度。”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它位于准噶尔盆地,南边一直延伸至天山北麓,西边临近艾比湖畔。乌苏管理分局的五道泉管护站距离乌苏市有160公里之远,管护面积达到了2.67万亩,而整个管护站只有2名生态护林员。

作为管护站的站长,翟卫疆对辖区内的一草一木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哪片丛林里野生动物数量较多,哪处植被容易发生病虫害,哪片区域存在火灾隐患,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翟卫疆一边和记者交谈,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他回忆道:“以前的保护区,环境特别恶劣,出门一嘴沙,进屋一身土,而且乱砍滥伐的现象屡禁不止。”但他话锋一转,欣慰地说:“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那梭梭树连片扎根在土地上,胡杨舒展着翠绿的枝条,柽柳也在微风中随风摇曳,毁林现象基本已经绝迹了。”

保护区能有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生态治理上的持续努力。他们通过科学监测、人工造林、防火管控、日常巡护以及定期宣教等一系列系统的“护绿”行动,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

翟卫疆回忆起自己刚成为生态护林员时的情景,感慨万千:“25岁那年,我成为了一名生态护林员。早些年,这里风沙肆虐,每到青黄不接的时节,牛羊越界啃食绿植、牧民违规伐木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道路崎岖难行,每次巡护都异常艰辛。”特别是在高温时节的森林防火工作中,他们常常需要携带馕和水壶,全天在保护区内巡查,等回到管护站时,往往已是星月当空。

生态护林员胡安尼什·木哈买提汗也说道:“过去管护站条件特别艰苦,我们全靠步行巡护,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如今可好了,有了高空监控云台,我们采用车辆巡逻、无人机巡护,再配合人工步巡的方式,实现了监测无盲区、防火无死角,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

翟卫疆特别提到,在日常巡护中,1号、2号和6号林班是最需要关注的区域。这些区域靠近奎屯河,芦苇和野生胡杨生长得十分茂密,火灾风险较高。“原先这里住着19户牧民,农忙的时候,院子里堆放柴草、焚烧垃圾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常常要入户走访,给他们宣讲护林知识和防火法规。”翟卫疆说,好在2020年后,牧民陆续迁走,植被得以自然恢复,野生动物活动也增多了,他们的管护压力减轻了不少。

病虫害监测也是翟卫疆巡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不同树种、不同时令的病虫害特征,翟卫疆总结出了多种监测方法。他有时会细致地观察树叶、枝干的状况,有时会开挖浅层土壤查验虫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我们会立刻联系防疫站工作人员前来处理。”翟卫疆说,经过多年的守护,保护区的植被越来越繁茂,各种野生动物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夏天,环颈雉、喜鹊等鸟类会到管护站的院子里饮水,鹅喉羚和野生马鹿在房前屋后悠闲吃草已经成为了常态。

如今,每当有人问翟卫疆:“老翟,你打算干到啥时候?”翟卫疆总会眯眼咧嘴一笑,坚定地说:“最美的青春都留在保护区了,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守下去。”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翟卫疆22年如一日的坚守故事。他见证了保护区从恶劣环境到生态改善的转变,通过科学手段和不懈努力,提升了护林工作效率,减轻了管护压力。翟卫疆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片土地,展现了他对生态保护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本文总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翟卫疆:把青春献给新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卫士 从风沙肆虐到生机盎然,翟卫疆见证保护区巨变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