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德丙联赛的高人气展开讨论,分析其吸引观众的原因,同时对比中国中乙联赛存在的主场文化建设问题,探讨中国足球如何借鉴德丙经验,打造良好的观赛氛围和主场文化。
本期节目内容精华摘要来啦!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德丙联赛以及中国足球的相关情况。
德丙不乏资深球队
张闻:时间来到3月初,2024/25赛季德丙联赛已经进行了27轮。令人惊喜的是,此时赛季累计入场观众人数已经超过300万人次。这可是近17年来德丙最早达成300万观众的一年。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赛季结束后,观众人数很有可能打破2023/24赛季368.9万人次的纪录。德丙作为德国的第三级足球联赛,竟然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中国足球是否也能通过加强城市体育、社区体育以及球迷文化的建设,营造出像德丙这样良好的观赛氛围呢?
在此,先问问秦老师,德丙本赛季前27轮,平均单场观众人数达到了11239人,而上赛季则是9707人,这两个数据都相当不错。那么,这是因为德国整体球市火爆呢,还是德丙自身存在一些特别的因素呢?
秦游夏:这应该是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整体球市火爆的角度来看,德甲、德乙、德丙在疫情后的场均人数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就拿德乙来说,本赛季其场均观众也突破了3万人大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当初德甲甚至欧战球队进入德乙有关,比如沙尔克04、凯撒斯劳滕等。而现在的德丙也有不少有深厚履历的俱乐部。本赛季的20家俱乐部中,有11家踢过德甲,其中不少俱乐部的名字球迷们都耳熟能详,像罗斯托克、比勒菲尔德、科特布斯、亚琛等等。
2025赛季陕西联合杀入中甲
在中国中乙联赛中,除了场地规模问题,中乙球队主场的稳定性可能是更大的“拖后腿”因素。有的球队不能做到固定主场,比如广西蓝航,它曾使用过四个球场作为主场,而且这四个主场分别位于平果、贵港、百色三个城市。广西恒宸则分别在贵港和南宁踢过主场比赛。这种情况通常对主场文化建设非常不利。一家俱乐部今天在A市踢球,明天在B市踢球,本地球迷很难把球队看成是自己人,也就更难建立长期支持球队的文化了。像秦老师刚才提到的几代球迷支持红白艾森的例子,在中乙就很难实现。当然,有的城市本身足球传统较深,即使是多主场,受到的影响相对没那么大。例如陕西联合也在不同城市踢过主场,但是西安球迷文化底蕴深厚,愿意支持球队。不过,像西安这样的城市在中乙俱乐部层面来看比较稀缺,那些球迷文化不浓的城市的俱乐部一旦更换主场城市,对主队文化建设将非常不利。
我们看看海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体育联盟,不仅仅是足球,其他项目也存在迁址导致主场文化流失的问题。例如NBA有所谓“名宿球衣退役”的机制,但西雅图超音速变成俄克拉荷马城雷霆后,超音速名宿佩顿就拒绝雷霆退役其球衣,因为他要尊重西雅图球迷,不愿意让不曾在这里打球的俄城承接自己在西雅图的履历。相应地,西雅图人也普遍不会把对超音速的感情迁移到雷霆。
张闻:冉峰说的“拖后腿”问题,实际上是困扰中国足球很长时间的“流浪球队”问题。尽管中国足协曾严格要求俱乐部不能跨省迁移,但就算是省内城市迁移也会导致球队与在地观众捆绑的难度加大。然而俱乐部经常因为赞助商、政府支持变化等原因迁移主场。
德丙包装不亚于德甲
张闻:票价低是不是也是一个增加德丙观众数量的因素呢?我从德国的网站上看到,德丙票价排名第三的德累斯顿迪纳摩,单场比赛最低价仅14欧元。还有一些德甲球队的二队,例如多特蒙德二队,票价低至7.5欧元,几乎比喝一杯啤酒还便宜。秦老师怎样看这种票价策略?
秦游夏:对比其他地区的二三级联赛,德丙的票价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德国联赛内部来看,票价不一定是最大优势。德丙的平均票价约为20欧元,主持人提到的14欧元是站票。德甲的站票其实也同样是十几欧元的水平。而我以前买过多特蒙德的季票,不到300欧元就能看一个赛季,包括17场德甲主场比赛和德国杯主场比赛。
因此,德甲票价已经比较便宜,德丙相比来说也不过是低20%-30%。在本身不高的票价基数下,这不是很大的落差。
欧战分子莱比锡(蓝)的本地球迷基础仍不理想
在反资本方面,也有一些例子。慕尼黑1860是德甲创始球队,21世纪初也仍然在德甲征战。后来掉到德乙后,一位约旦富商尝试控制球队,却遭遇了很大的球迷负面声音。之后慕尼黑1860一度跌至地区联赛,多少也跟球迷认同感的变化有关。德丙还曾经有一支球队叫慕尼黑土耳其力量,背后有土耳其资本支持,但很快地像泡沫一样消失,现在回归到业余联赛。
总而言之,德国足球确实比较特立独行。拒绝外来资本,可能令德国俱乐部的欧战成绩、绝对竞争力、吸引球星等方面受到限制。但是这一体制在德国内部运转得很好。德国人本身也不是太关心其他国家的联赛。《踢球者》杂志每周100个版,德甲约占60个版,德乙20个版,德丙10个版,其他联赛包括五大联赛加起来也就10个版。
开玩笑地说,德国足球有一点“自嗨”,球迷自己看舒服就行了。“50 + 1”影响到德国俱乐部水平提升吗?争论一直都有。像拜仁慕尼黑等豪门的高层,就比较希望德国足球体制有一些变化,提升德国球队在欧洲的整体竞争力。但球迷却不太在乎欧战,重要的是自己继续消费得起足球、继续有球看就好。这就形成了德国足球对外来资本的屏蔽心态。
张闻:也许物极必反。现在全球化资本在足球领域大肆扩张,也有可能未来迎来回收趋势。
中国足球要放眼“百年基业”
张闻:刚才谈到了,票价不是德丙人气高的主要因素。我们看中乙也有10元20元的门票,确实不见得低价票就能带动中乙人气。既然我们认为主场文化的建设更加重要,那么假如一家国内俱乐部“从零开始”,来到一座新的城市,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连接球迷?
罗冉峰:连接球迷需要俱乐部与地方彼此具备主动性。我们先看看其他项目,篮球的CBA联赛之前进行过“2.0升级”,包括换了一批俱乐部标志。然而不少球迷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俱乐部统一由一家设计机构去做标志的更新呢?设计师当然也会注重怎样把一些俱乐部所在城市的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但有可能这些元素未必是本地球迷最认可的东西。
这个例子的启示在于,在主场文化建设层面上,连接球迷主要不是由某个协会、联盟去做的。俱乐部自己要主动。首先俱乐部要更密集地接触球迷,令其存在感不仅仅停留在比赛日的比赛场地里。现在随着俱乐部日益重视商业经营,与球迷互动方面整体有起色。它对于建立球迷文化有两个好处。第一是通过抓经营,俱乐部有机会进入到通过纯俱乐部相关业务健康持续的状态,这样就不用总是面临解散、迁址等等会导致本地球迷生态耕耘作废的问题。第二是俱乐部经营的更多内容与满足球迷需求相关,这样俱乐部就会加强与球迷的接触,使球迷跟俱乐部之间的纽带加深。
本文通过对德丙联赛高人气原因的分析,包括有资深球队、整体球市火爆等,对比中国中乙联赛主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主场不稳定、“流浪球队”现象等。同时探讨了德丙票价策略以及德国足球对外来资本的态度。最后提出中国足球俱乐部应主动加强与球迷的连接,注重主场文化建设,放眼“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