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广州建筑垃圾治理:“水运+数治”效益惊人

本文聚焦广州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介绍了“水运 + 数治”模式带来的效益,以及通过协同周边城市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展示了广州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广州在建筑垃圾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寻求更为高效、环保的治理途径。其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建筑垃圾水路运输的方式,成效显著,极大地提升了建筑垃圾的外运效率。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 2024 年,广州通过船舶跨区域运输的建筑垃圾总量成功突破 1360 万立方米。同时,电子联单使用率和处置场合规率均高达 95%以上。广州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的这些宝贵经验,获得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水运 + 数治”这一创新模式,正逐步让曾经被视为“城市包袱”的建筑垃圾,摇身一变成为“流动资源”。

看效益:成本降一半 碳减排七成

3 月 24 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广州海珠区江南煤气站码头。在码头现场,8 艘经过广东省建筑垃圾跨区域平衡处置平台完成报备的船舶整齐排列,整装待发。与此同时,数百辆渣土运输车正马不停蹄地将来自 10 个项目工地的建筑垃圾运往江南码头。待装载完毕后,这 8 艘船舶将借助湾区水网,把建筑垃圾转运至佛山、肇庆等地的卸点码头。

该码头船舶出运报备工作人员黄锦耀介绍道:“我们这里一天的外运船舶大致在 6 至 10 艘,平均每天外运建筑垃圾总量约 1.3 万吨。一艘船的运量相当于 100 辆渣土车,采用水运方式不仅成本能节省 50%,还能有效避免扬尘扰民的问题。”

广州市建筑垃圾监管平台的数据表明,目前广州处于运营状态的码头装卸点共有 9 个,入网外运船舶达到 255 艘,日均跨区域平衡处置建筑垃圾约 11.37 万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水运 + 数治”的模式,使广州建筑垃圾运输的碳排放同比减少了 71.6%。

在车陂码头临时装卸点,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垃圾运输船舶正在有序装载工程渣土。

重协同:垃圾“迁徙”激活循环

广州依托珠江水网的天然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周边的肇庆、佛山、珠海、深圳、清远、中山、江门七个地市进行对接。通过建立健全大湾区建筑垃圾水路运输跨区域平衡处置协作长效工作机制,实现了区域间的协同治理。

一方面,组织开展跨市建筑垃圾处置联合执法行动。针对异地执法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各地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自 2024 年以来,先后开展跨市联合执法 41 次,联合约谈运输企业 2 次,整治违规工地 7 个,取缔关停违规装卸点 6 个。

另一方面,广州与湾区的深圳、佛山、肇庆、东莞、中山等 5 个城市共建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资源共享库。建筑垃圾经过循环利用企业的加工处理,制成再生骨料,再进一步加工成透水砖、路基材料等,最终反哺到南沙综合体、广佛肇高速等基建项目中,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广州城管相关负责人透露,计划在 2025 年将水运网络拓展至粤西地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船舶临时装卸点的选址勘验工作。随着水运体系的不断扩容,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以“环保船队”为纽带,串联起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生态链条,在碧波航道间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介绍了广州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采用“水运 + 数治”的创新模式,该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碳排放,还通过与周边城市协同合作,建立跨区域平衡处置协作长效工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库,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未来,随着水运网络的拓展,广州有望在建筑垃圾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广州建筑垃圾治理:“水运+数治”效益惊人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