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走进延安工人学校:见证中国工运的历史跨越

本文聚焦于延安工人学校,详细讲述了其创办背景、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以及最终停办情况,展现了这所学校在中国工运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

晨读·百年工运故事 第十三期

星火:延安工人学校的红色基因

在1939年的春天,延安东门外桥儿沟的黄土坡上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群充满朝气与斗志的工人学员正奋力挥动着锄头,开垦着那片荒芜的土地。而在这片看似平凡的荒地上,即将诞生一所意义非凡的学校——延安工人学校。它不仅仅是一所简单的技术培训学校,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精心锻造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个生动历史缩影。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共中央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布局。为了培养更多有志于投身革命事业的力量,在陕西泾阳县创办了安吴青训班。这个青训班就像一个温暖的摇篮,专门培训那些满怀爱国热情、渴望为革命奉献的爱国青年以及失业工人。到了1938年,随着流亡工人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决策,在青训班增设了一个职工大队。之后,又在抗大第四期设立了职工二大队。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推进,一批又一批勇敢无畏的工人冲破了敌人层层严密的封锁,如潮水般汇聚到了延安。根据当时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央果断决定成立延安工人学校。这所学校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使命,它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和工会干部的学校,堪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队伍职业教育的一次成功典范实践。1939年5月,延安工人学校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开学典礼。学校的成立,如同在黑暗中亮起了一盏明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延安工人学校具有非常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它不满足于仅仅进行一般的号召,也坚决不搞那些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深入细致、耐心扎实地开展工作。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员和工作人员都要把学生们看成是自己亲密无间的阶级兄弟。学校不仅注重让学生们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从思想的深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的另一大显著特色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们白天要进行6个小时的工作,到了晚上则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在办学的整个过程中,延安工人学校始终秉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创办的时候,边区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财政经济危机。为了能够走出困境,学校的师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在开荒种地的同时,还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创办了各种工厂。这些工厂就像一个个坚强的堡垒,为边区度过经济困难时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从此成为了工人阶级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标识,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为了坚持抗日战争,巩固和建设各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中央做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决定抽调延安工人学校550名学员与陕北公学、抗大等学校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到敌后办学。而留在延安的250名学员则被派到其他学校继续学习,或者到边区、根据地参加工作。至此,延安工人学校在延安停止办学。虽然学校的办学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它的特色却十分鲜明。在办学期间,学校紧紧围绕抗战大局,就像一颗精准的螺丝钉,精心培养抗战人才和优秀工人。它的成功经验对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阅读更多百年工运故事

本文详细介绍了延安工人学校的创办背景、办学特色及停办情况。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队伍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在烽火岁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办学时间短暂,但特色鲜明,对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积极借鉴意义,体现了中国工人运动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发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走进延安工人学校:见证中国工运的历史跨越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