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法律援助绘就辽宁公平正义新蓝图,法律援助:守护幼者成长,助力工者维权

本文围绕辽宁各地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展开,讲述了他们在护佑未成年人成长、帮助务工人员解决薪资困境以及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法律和心理服务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彰显了法律援助在维护公平正义、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雷锋精神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传承。

护幼成长 撑起法治绿荫

不久之前,丹东市振安区法律援助中心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时刻。一面锦旗被送到了这里,锦旗上绣着“法律援助暖人心 真情服务为人民”,这面锦旗背后,是一段跨越寒冬的司法守护故事。几个月前,年仅15岁的小明(化名)在游戏世界里,给主播打赏了3万元。对于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小明的姥姥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赶忙来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与检察院紧密联动,积极收集相关证据,全力以赴推动案件的处理。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3万元打赏款成功回到了姥姥手中。当姥姥接过钱时,她的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双手也因为激动而颤抖着,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一幕,不仅体现了法律援助的温暖,更彰显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守护。

同样在辽宁朝阳,一名年仅8岁的小学生在校园午休期间遭遇了意外。他从旗杆围栏处不慎坠落,导致左尺骨及桡骨远段骨折。现场监控清晰地显示,涉事区域既未设置警示标识,也没有教师值守。鉴于原告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朝阳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与相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在他们的努力下,案件成功立案。

法院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认定校方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判令其承担侵权责任。这起案件的处理,不仅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为校园法治教育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彰显了法律的温度与公平正义。

助工解困 筑牢维权屏障

春节前夕,在盘锦市大洼区法律援助中心,迎来了20多名满脸焦虑的务工人员。他们在某项目工地辛苦劳作了数月,却因为工资问题无法返乡与家人团聚。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联系法院与劳动监察部门,为农民工开通了“绿色通道”。

一位年轻的务工者感慨地说:“原以为血汗钱打水漂,现在终于看到希望。”尽管维权工作仍在进行中,但法律援助团队的专业守护已经为务工人员注入了信心。这场发生在寒冬里的法治驰援,不仅彰显了法律的温度,更筑牢了民生保障的防线。

而在葫芦岛市,法律援助的接力棒也在传递着温暖。春节前一周,葫芦岛市法律援助中心的11名律师接手了为务工人员讨薪的案件。在他们的努力下,31名务工人员终于领到了被拖欠4个月的50余万元工资。拿到工资的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踏上了返乡的路。葫芦岛市法律援助中心以专业与温情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让法治阳光照亮了劳动者的维权之路,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服务为民 绘就公平蓝图

新民市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志愿者为网约配送人员讲解交通安全和法律援助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他们还组建了心理服务小组,为劳动者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也关注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体现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全面性和人文关怀。

营口市法律援助中心则在服务大厅设立了“雷锋窗口”,安排专职律师坐班值守。对于重点难点法律问题,实行“点对点”的法律服务,实现了法律援助“电话咨询、实体登记、网络申请、热线转办”的无缝对接。这一创新举措,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法律援助工作让大家怀揣着信念的能量,拥有了大爱的胸怀。雷锋精神早已变成一种信念,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薪火传承、生生不息,不断激励着每一个人向好向善。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本文通过讲述辽宁各地法律援助中心在护幼、助工、服务为民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展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在维护未成年人、务工人员等群体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雷锋精神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传承与发扬,强调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律援助和雷锋精神都将持续发挥积极影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法律援助绘就辽宁公平正义新蓝图,法律援助:守护幼者成长,助力工者维权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