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宝成桥:见证上海纺织业辉煌与城市蝶变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上海市普陀区的宝成桥,详细介绍其地理位置、历史变迁,从最初的渡口发展到木桥,再历经多次改建成为如今的水泥石桥,同时展现了宝成桥周边的工业历史痕迹和现代都市风貌,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宝成桥,静静地坐落于上海市普陀区东南部,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南北向横跨在悠悠苏州河之上。桥北堍连接着光复西路,而南堍则与叶家宅路相接,进而通向繁华的长寿路。

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苏州河岸边的谈家渡口两岸,尤其是如今叶家宅一带,工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随着工厂的增加,渡口也经历了两次东移,最终来到了如今宝成桥桥址附近,此地也被称作东谈家渡。从渡口通往劳勃生路(也就是现在的长寿路),有一条由宝成纱厂修建的通道。通道两侧,大量工人聚居于此,逐渐形成了里弄,人们习惯将这里称为宝成弄。

1928年,达丰染织厂的杨杏堤、崇信纱厂的何致广以及生和隆油厂的何逢生发起组织了“浜北厂商联谊会”。这些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修桥铺路的事业中,为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到了1931年,渡口北岸的崇信纱厂牵头捐资建造了一座木桥。此后,又打通了光复西路至造币厂桥的路段,使得车辆能够畅通无阻。这座木桥,有人称它为崇信厂桥,不过由于它位于南岸宝成弄(也就是现在的叶家宅路)北端,更多人还是习惯称它为宝成桥或者谈家渡桥。

1950年代的宝成桥

上海解放之后,这座木桥由市政工程部门进行了修缮。1971年,在拓宽改建叶家宅路的同时,木桥也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造。它被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双曲拱梁人行桥,并命名为叶家宅路桥。然而,在人们的心中,它始终还是“宝成桥”。新桥长45米,宽5.1米,梁底标高为7.9米,桥的两侧是水泥花色栏杆,自行车也可以在桥上推行。当时,北岸坐落着上海无线电一厂,而南岸则云集了上棉一厂、上棉六厂、上棉七厂等众多纺织企业,这里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纺织业聚集区,一片繁荣景象。

1988年,上海第七棉纺厂(前身为宝成纱厂)

1998年,宝成桥桥面

2002年前后,宝成桥、叶家宅路周边,北岸为上海无线电一厂(陆杰 摄)

2009年,为了迎接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宝成桥进行了景观改造。改建后的宝成桥焕然一新,桥身整体采用宫廷黄色,显得格外庄重典雅。人行桥踏步采用了大理石进行装饰,增添了一份奢华的质感。桥的两头还增添了四根希腊古典艾奥尼式艺术灯柱,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2018年底,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宝成桥完成了形象升级和气质定型。它变成了如今这座小巧、低调、高雅的水泥石桥,与两岸的新湖明珠城、苏堤春晓等小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如今,站在宝成桥上,两侧呈现出的是一幅精心绘就的都市画卷。规划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和谐地流淌着。这里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如同陈年佳酿,让人陶醉其中。而那些保留下来的工厂痕迹,如轨道、仓库、纺纱间等,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它们与鲜花绿荫相伴,铭牌散落其间,悄然成为市民漫步时窥见上海工业历史的窗口。正如宝成桥的名字所示:“此处有宝,成事在人。”

宝成桥南堍,原七四九仓库,今改造为创享塔(裘敏 摄)

宝成桥北堍西侧光复西路边的苏河步道(胡俊 摄)

苏河夜色(王红霞 摄)

本文详细介绍了宝成桥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从渡口发展到木桥,再到多次改建为如今的水泥石桥。同时展现了宝成桥周边从工业聚集区到现代都市的转变,保留的工厂痕迹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体现了上海工业历史与现代都市的完美交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宝成桥:见证上海纺织业辉煌与城市蝶变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