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金融行业近期动态,涵盖了银行代销业务监管升级、多部门协同发力提振消费以及基金市场结构持续分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相关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近期,金融行业迎来了政策的密集部署。监管部门和市场围绕商业银行代销业务规范与提振消费这两大方向,动作不断。3月2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首次对银行代销业务实施全流程监管,明确了责任边界。与此同时,3月17日国务院六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部署金融与财政协同发力,以强化居民内需拉动,提振消费市场。此外,基金市场的结构性分化仍在持续,债券型基金与指数型权益产品规模增长显著,券商及第三方代销机构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银行代销业务监管全面升级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举措标志着银行代销业务监管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文件首次系统性地对代销业务的准入、销售、存续期管理以及合作机构筛选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着重强调商业银行必须严格履行代销机构的主体责任。
例如,新规要求银行对代销产品实施分级管理。特别是针对涉及私募基金或非标资产的产品,需要经过高级管理层批准,并设定准入红线。像私募基金管理人就需要满足规模、合规记录等硬性指标。
在销售环节,新规进一步细化了禁止性行为清单,明确禁止误导销售、混淆代销产品与存款、诱导客户频繁交易等11类违规操作。对于老年客户等特殊群体,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更为审慎的销售流程,并建立员工行为监督与举报机制。此外,代销产品存续期内的信息披露责任也得到了强化,商业银行需要督促合作机构定期公开产品净值、风险事件等关键信息,以确保投资者权益透明化。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规实施后将推动银行代销业务向合规化、专业化转型。一方面,代销系统标准化与绩效考核去短视化的要求,可能会抑制短期代销规模的增速,但从中长期来看,将倒逼银行提升风控能力。另一方面,私募产品代销门槛的提高,可能会加速行业分化,合规基础扎实的头部机构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多部门协同发力提振消费
国务院六部门于3月17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将从货币政策、财政补贴、消费场景创新等多个维度发力,以提振内需。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将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扩大消费的专项文件,通过结构性工具对重点消费领域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并强调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择机运用降准降息等工具保障流动性充裕。财政部则计划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重点支持消费“以旧换新”政策,规模较去年翻番,这将直接降低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购置成本。
政策组合拳还注重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财政部提出提高养老金标准、探索育儿补贴制度,以改善民生带动消费意愿;商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将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升级,优化支付便利化服务,针对老年人、外籍人士等群体完善消费场景。此外,金融监管总局在消费金融领域放宽个人贷款上限至30万元,延长消费贷款期限至7年,进一步释放信贷支持潜力。
这一系列政策对消费市场的提振作用值得期待。短期来看,“以旧换新”补贴与消费金融松绑将直接刺激耐用品需求;中长期则通过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完善消费生态,推动消费分层升级。银行业作为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需要加速优化消费信贷产品设计,加强支付场景创新,同时与财政、产业政策形成协同,确保资金精准滴灌至消费供给与需求两端。
基金市场结构分化持续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达9.5万亿元,环比增长7.6%。其中,债券型及其他非权益类基金贡献了主要增量,保有规模环比增长13.3%;权益类基金中,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达1.7万亿元,环比大增25.3%,但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同比下滑6.5%,显示投资者风险偏好仍偏向防御。
这一分化趋势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被动投资工具与固定收益产品更受青睐。债市走强与个人投资者对QDII、REITs等品种的配置热情,推动了非货基规模的扩张;而主动权益基金持续缩水,则与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转向确定性收益密切相关。券商及第三方代销机构凭借产品线丰富性与服务灵活性,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未来或继续依托指数化产品布局巩固竞争优势。
本文围绕金融行业近期动态,阐述了银行代销业务监管升级促使其向合规专业化转型,多部门协同发力提振消费有望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基金市场结构分化持续且投资者风险偏好偏向防御等内容,展现了金融行业多方面的新态势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