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科技助力,多地春耕奏响丰收序曲

本文聚焦多地春耕情况,报道了湖南、湖北荆州以及广东等地在春天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的景象,包括各地根据自身地形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科技手段推动春耕工作,展现了新一年农业丰收的希望。

央视网传来消息,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世间万物如同被唤醒一般,呈现出一派复苏且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各地纷纷抢抓农时,不愿辜负这大好春光,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孕育着新一年丰收的希望。

当下,湖南省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播种和插秧工作。在湖南,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这意味着当地丘陵山地耕地较多,而平原耕地相对较少。面对这样的地形特点,湖南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给予科学的春耕指导。

湖南整体地势属于丘陵山区,平原耕地面积占比不到30%。为了优化耕地布局,当地积极推动耕地“山上”换“山下”、“小田”改“大田”,让分散的耕地变得集中起来。通过这些举措,湖南确保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达到300万亩以上。以湖南华容团洲垸为例,自去年一线堤防发生决口险情之后,当地紧抓农业生产恢复进度,充分利用土壤和平坦地形的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此来保障粮食安全。

目前,当地已经搭建起一座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育秧大棚。这座育秧大棚以“育秧工厂”的形式运行,运用智能温控、精准播种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春耕按下了“加速键”。

而在湖南涟源,大部分耕地是起伏不平的丘田。针对这种地形,当地通过“小丘改大丘”的方式整合耕地。种粮大户们也充分利用地形特征,精心择优选种,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稻米的整体质量。

再来看看湖北荆州,这里正呈现出“科技赋能,春耕时节制种忙”的景象。湖北荆州公安县是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水稻种植面积约130万亩,其中有4万亩是优质杂交水稻育种核心区。这两天,当地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整田作业,为春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荆州市公安县章田寺乡永久村的制种田里,一台台接地面积大、通过性好、能够轻松应对复杂地形的履带旋耕机正在忙碌地进行整田作业。与传统的手扶农耕机相比,履带旋耕机不仅更加省力,而且耕地效率提高了3倍。

制种的产量和质量与排灌设施密切相关。每到春耕时节,当地都会组织工作人员上门检查检修排灌设备,为春耕春灌生产提前备足“动力”。

目前,这家合作社育秧大棚的春耕制种育秧芽盘已出芽12000盘,这些秧苗可供近300亩稻田制种。在公安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经形成了“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建成了覆盖5个乡镇、26个行政村的制种核心区,年生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1000万公斤,产品远销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后把目光投向广东,今年广东早稻种植面积达到1307万亩,目前各地正陆续开始插秧。广东通过建设300多个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片,进一步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旨在助力粮食亩产提高,让农户实现增收。

在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道近五千亩的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里,当地应用了智能插秧机、侧深施肥技术及导航插秧等农机技术,实现了同步施肥与插秧,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同时,当地选用了三个主要水稻品种,并计划推行合理密植等7项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通过这些措施,每亩地水稻种植数量可以从1.1万株提高到1.6万株,单产增幅将超过20%。

在高州市八角山村的千亩稻田里,10多台插秧机联合作业。刚刚改造完成的高州水库灌区为周边超20万亩的农田改善了灌溉条件,更充足的水利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据了解,今年广东早稻种植面积1307万亩,较去年增加了3.5万亩。

本文介绍了湖南、湖北荆州和广东等地在春耕时节的积极行动。湖南根据地形特点优化耕地布局,采用科技手段助力春耕;湖北荆州公安县利用科技进行制种,形成产业化格局;广东推广优质高产技术,增加早稻种植面积。各地都在为新一年的丰收努力,展现了春耕的活力和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科技助力,多地春耕奏响丰收序曲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