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田国锐的故事。他作为一线测量员,有着25年的工作经验,多次回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清华课堂上,他发现行业痛点并决心发起挑战。同时,他善于复盘工作和生活,还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最终凭借过硬的技术为大国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给大国工程当了25年“眼睛”,田国锐在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向新课题发起挑战——
走进清华大学课堂的一线测量员
图为田国锐在参加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工程测量工种决赛。(受访者供图)
3月中旬,田国锐带着他的最新课题成果——一种已在雄忻高铁等在建项目成功应用的隧道施工全新技术手段,再次回到清华大学,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一班第三阶段的学习。
在来清华“充电”之前,田国锐对自己干了25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他对照多年来精心整理的测量失误案例库,对施工测量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复盘,并对每一道工序加以优化。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录制、剪辑“微课堂”,向大家讲解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相关知识。
一直以来,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田国锐都保持着及时复盘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工作中的细枝末节,还是生活里的言行举止,每隔几日,他都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些天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教训值得吸取?哪些地方还能进一步优化?
在清华课堂找到新目标
2024年9月,荣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的田国锐,以“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身份,作为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一班的学员走进了清华大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众多学术大师和技能大师。
当年,全国总工会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由220名工匠人才组成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是该工程的标志性项目。
在培训营里,田国锐与不同领域的大师们朝夕相处,思维不断碰撞,灵感持续激发。他在复盘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行业痛点的“灵魂之问”:“测量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为什么测量差错却没有相应幅度的降低?”
在清华大学开阔了眼界的田国锐,决定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他决心就“人为差错的预防及控制”开展应用研究,通过完善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向这一行业难题发起挑战。
田国锐深知,“人为差错是可以减少、避免和消除的,这需要团队的力量,依靠系统管理。”而且完善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今43岁的田国锐,已经担任了7年测量队队长。多年来,他详细记录了自己亲历或经多方核实的79件测量失误案例。这个案例库,就是他投身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这场持久战的底气所在。
田国锐相信:“经历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而复盘则是那把精细的刻刀,能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转变为宝贵经验。”他觉得,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只要善于复盘,就一定能收获幸福和快乐。
每天夜晚临睡前,田国锐都会放下手机,在脑海里回顾当天的事情。他笑着说:“我性格内向,遇事反应‘慢一拍’,只好过后多琢磨。”
“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测量员的工作十分辛苦,白天要跋涉在高山深涧之间进行测量放线,晚上还要复核海量数据、绘制图网。田国锐说,给工程当“眼睛”,靠的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及“再多一次测量、再加一次复核”的坚持。
田国锐经常把这番道理讲给队里的年轻人听。日子久了,大家逐渐发现,“这是一个略显沉闷的好大哥,对专业非常较真、认死理,但不管有多忙、多累,他总是会笑着回应大家。”
由于常年奔波在外,田国锐对家里的事几乎无暇顾及,妻子偶尔也会抱怨几句。但田国锐在安抚妻子情绪的同时,也会把测量工作中的故事讲给她听。妻子听多了因松懈心态造成生产事故的案例后,更加用心持家,为田国锐营造了一个和睦安宁的“大后方”。
“在复盘中认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田国锐的这番分享源自他的切身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21岁那年,田国锐来到甘肃的一个新工地。他自认为有了3年测量经验,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完全可以胜任班长一职,可结果却落选了。随后他报名参加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也未能入围。面对这些打击,田国锐虽心有不甘,但并没有消磨锐气,而是重新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不足。
田国锐发现,在现场用计算器处理复杂测量数据时,眼睛要在资料和计算器之间反复切换,导致数据输入效率低,还容易误读数据。于是,他开始思考能否将口算与盲打结合起来,并跟自己较上了劲。
专业计算器的按键只有黄豆大小,田国锐一有空就用手指感受按键的分布,一天要进行几百次反复练习。久而久之,他的手指仿佛长了眼睛,无论用双手还是单手,都能不看按键就准确快速地操作计算器,达到了简单数据口算“笔到结果到”,计算器盲打“人机合一”的境界。
当好大国工程的“眼睛”
练就了绝活的田国锐,终于等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2010年,28岁的他拿到了高手云集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的入场券。
临近决赛时,组委会发布的竞赛评分细则显示,比赛偏重考察测算精度,而在之前3个月的集训中,田国锐更多地是在练习测量速度。
这种“错位”并没有影响到田国锐,他迅速调整好心态。在比赛中,第一项二等水准测量,他以闭合差0.21毫米的高精度提前18分钟完成;第二项施工放样测量,他提前22分钟完成,精度满分;第三项平面控制测量,他以角度闭合差0.6秒、全长相对闭合差1/360000的高精度提前24分钟完赛,创下了精度满分且3个单项速度最快的纪录,最终斩获大赛金奖。
“这个机会我等了整整10年。在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我选择清空自己,把心态归零。”此后,田国锐放弃了不少机会,他没有像很多测量员一样选择转岗,而是继续深耕专业领域,当好大国工程的“眼睛”。
藏南地区的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全长13073米,隧道进出口位于雅鲁藏布江岸坡,临江高陡岸坡的特殊地形使得隧道无法增加工作面,测量难度大幅增加。
“如果对隧道洞口的测量有1毫米的误差,掘进7015米后就可能会偏出数米,最终将无法与山对面的隧道准确对接。”为了减少短边对方位角传递的影响,田国锐摸索研发出“主副导线网控制双洞隧道测量工法”,他将隧道在地面进行模拟,反复进行贯通试验。为了提高精度,田国锐反复进行洞内导线测量,一进洞就是30多个小时。
隧道贯通时,横向贯通误差不到允许误差的一半,田国锐和同事们创造了高原铁路隧道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的纪录。
隧道贯通那天,吃了数不清的泡面,没睡过几个安稳觉的田国锐,用一顿庆功酒释放了压了3年的压力。
在高铁建设大发展的时代,田国锐参与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隧道的测量控制工作,主持研发施工关键技术116项,创效1551万余元。
一线测量员田国锐25年坚守岗位的故事。他多次前往清华大学学习,在清华课堂上发现行业痛点并决心解决。他善于复盘工作和生活,从挫折中不断成长,练就了计算器盲打等绝活。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后,他继续深耕专业,参与国家重点工程测量,研发多项技术并创造效益,为大国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