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展开,介绍了心衰是心脏功能异常的一种状态,是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阐述了其在我国的发病情况,详细说明了心衰的预警信号、引发原因,并强调了早期筛查和干预对防治心衰的重要性。
你是否有过咳嗽、心悸的情况,或是感觉运动能力下降、手脚时常发凉?这些看似平常的身体小状况,很有可能是心衰发出的信号!
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人的心脏宛如一台永不停歇的“抽水泵”。它就像一位尽职尽责的“快递员”,在一天24小时里,不知疲倦地将饱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它还接收着静脉从周围组织和脏器传送回来的静脉血液,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然而,就像人会经历生老病死一样,心脏也不可能永远活力满满。当这个“泵”逐渐老化、出现卡顿,后劲儿不足,无法满足全身基础代谢的需求时,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呼吸困难,患者会感觉胸口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气短得难受,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还可能伴随着胸痛或压迫感;还有疲乏无力,稍微活动一下就累得不行;水肿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衰。
由此可以看出,心衰并非是一种固定的疾病,而是心脏功能出现异常的一种状态。它可以是任何心脏疾病发展到最后的阶段,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防治,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相近,后果十分严重。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现有心衰患者将近8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占比达到74%。这充分说明,人口老龄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心衰的负担,老年群体更需要关注心脏健康。
识别心衰的预警信号
呼吸困难:心衰患者由于肺循环受阻,很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患者常常会感觉胸闷、气短,这种不适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达几周或几个月之久。而且,在呼吸困难的同时,还可能伴有胸痛或压迫感,就像胸口被紧紧勒住一样。
乏力、运动能力下降:很多人在被确诊为心衰之前,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气短和体力变差的情况。有患者表示,原本喜欢跳舞、打球,现在却连几分钟都坚持不下来,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甚至连遛狗的力气都没有了。即使经过休息,体力也很难恢复。这是因为心脏功能降低后,无法保证有足够的血液流通到肌肉和组织,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
水肿:由于循环障碍导致体液回流减慢,心衰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的症状。与肾脏引起的浮肿不同,心衰引起的水肿多先出现在脚和脚踝部位,用手指按压会出现“一按一个坑”的情况,而且这种水肿常在傍晚出现或加重,经过一夜的休息后能够减轻或消失。如果出现持续肿胀,或者体重莫名在24小时内增加1 – 2公斤,就要高度怀疑是心衰的可能了。
咳嗽咳痰:心衰患者常常伴有持续的咳嗽和咳喘症状,这是因为肺部液体积聚造成的。咳嗽的加剧通常意味着心衰情况的加剧。患者一般会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痰。
心悸与心律不齐:为了补偿供血不足,心脏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或心律失常的情况。患者会感觉心跳明显加快或者不规则,有时还会伴有不适感,就像心里有只小兔子在乱跳一样。
手脚发凉:心衰患者由于泵血出现问题,使得更多的血液优先流向大脑及其他重要的器官,导致四肢供血相对不足。所以,心衰患者常常会感到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很难缓解。
警惕心衰的导火索
心脏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当心脏负荷增加或者面临疾病时,它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来保证正常的血液供给。但是,这种代偿能力是有限度的,就如同弹簧过度拉伸之后无法再恢复原状一样。当超过这个限度时,心脏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就会失去代偿能力。
各种能够引起心肌损伤的因素,都是心衰的“导火索”。在我国住院心衰患者中,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和冠状动脉性疾病,其次是瓣膜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而且,部分患者还存在多种病因。
2024版中国心衰指南特别强调,应该将心衰防治的关口前移,改变以往“重治轻防”的状况。比如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钾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就尽早进行诊治。然而,目前仍有不少老人认为走路喘不上气、体力差是正常的衰老现象,既不在意也不进行检查。在接诊的一些早期心衰患者中,有些甚至几十年都从未做过心脏超声检查。
在此再次强调,对于心衰的防治,做好早期筛查、早期干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一定要重视心脏健康,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
本文介绍了心衰是心脏功能异常状态及心脏病终末阶段,提及我国心衰患者情况,详细列举了心衰的预警信号,分析了引发心衰的原因,强调了早期筛查和干预对防治心衰的重要性,呼吁人们重视心脏健康,关注身体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