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40周年展开,记者探访这座中国核电“摇篮”,介绍了秦山核电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生产能力、对地区的贡献以及“走出去”的成果等内容。
浙江嘉兴3月22日消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聚焦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当我们踏入秦山核电厂区,一块醒目的纪念碑映入眼帘,上面清晰地镌刻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在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40周年的重要节点,记者怀着崇敬与好奇之心,走进了这座被誉为中国核电“摇篮”的地方。
时光回溯到1985年3月20日,在浙江海盐的秦山脚下,随着第一罐混凝土的浇筑,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天空中闪耀。今年,也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在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秦山核电具有特殊而不可替代的意义,它被赞誉为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标志性工程。
“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崭新一页。”中国大陆核电首批反应堆操纵员顾军感慨地说道。从秦山迈出第一步开始,中国核电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后来的稳健前行,再到如今“华龙”的腾飞,中国核电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伟大跨越,从“跟跑”世界先进水平到“并跑”,甚至在局部领域实现了“领跑”。秦山核电的建设,无疑为中国核电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速发展之路,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秦山核电,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与潜力。秦山核电专项工程处专家樊申在受访时透露:“秦山核电已具备6种同位素的批量化生产能力,我们正积极推动完善同位素产业链,全力促进同位素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会紧跟核医学发展的前沿趋势,不断开发更多品类的同位素生产技术。”
这座傲然矗立在东海之滨的核电基地,就像一座能源灯塔,不仅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稳定而清洁的能源,实现了核能的综合利用,更为中国核电与世界接轨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仅仅16天,中国便与巴基斯坦签订了核电机组建造合同,这一壮举开创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河。多年来,秦山核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先后参与了包括“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在内的巴基斯坦6台核电机组建设,在国际核电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已在秦山核电工作20多年的熊晓东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数十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发核电技术,这种坚持在全球核工业体系中是不多见的。”正是因为在核电领域的长期投入和技术积累,中国实现了核心装备的自主化建造,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运行监管体系,而这也成为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优势。
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徐鹏飞表示:“从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项目到‘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批量化建设,‘秦山经验’与技术的种子已在海内外生根发芽,未来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本文通过回顾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其在中国核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秦山核电不仅推动了中国核电从起步到走向世界,实现自主创新和“走出去”,还在清洁能源供应、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秦山经验”与技术也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