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报道了3月22日至23日河南省赴山东省学习考察的情况,展现了豫鲁两省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合作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紧密协作和积极成果,凸显了两省携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黄河落天走东海”,在共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宏大背景下,3月22日至23日,河南省组织考察团奔赴山东省开展学习考察活动,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豫鲁有约”。
在为期2天的考察行程中,考察团成员一路向东,他们深入企业内部,实地考察各类项目,还前往港口进行调研,全方位、深层次地触摸齐鲁大地蓬勃的发展脉搏。
青岛港码头
互联互通的豫鲁“速度”
3月23日,在青岛港物流海铁联运中心,一幅繁忙有序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一列满载着河南商品的郑州班列缓缓驶入站台,而码头上,自动化桥吊、轨道吊如同钢铁巨人一般,挥动着巨臂,马不停蹄地将集装箱装上即将远洋的货轮。
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拥有众多港口,其海铁联运路网更是十分发达。这里也是河南重要的出海口,河南省80%以上的集装箱进出口业务都在此地完成。把山东的“出海口”搬到河南的“家门口”,这一举措生动地体现了两个交通大省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效互联互通方面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郑州、新乡等地积极与山东港口展开合作,大力布局内陆港,并开通了“郑州—青岛”“新乡—青岛”等众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数据显示,2024年,豫鲁“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运量超过7万标箱,新能源车、汽车零部件、化工品等诸多“河南制造”通过这条便捷通道跨山出海,扬帆远航。
这条内陆便捷出海通道不仅为河南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青岛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1月5日,青岛北至郑州东的跨省环线列车正式开行,标志着山东和河南迈入高铁“环时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铁建投集团董事长悦国勇的一番推介令人印象深刻:“青岛到郑州的高铁货运路线,运输时效是公路运输的3倍以上。清晨捕捞的青岛海鲜,将在中午端上郑州人的餐桌。”
早在2023年,河南省、山东省政府就在郑州市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省份和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国铁路枢纽的引领作用,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从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视角来看,山东和河南同为经济大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位列前茅。双方互相支撑、协同发展,具有辐射带动黄河流域发展的强大力量。考察团成员、交通厅厅长高建立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力推动了豫鲁两地的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河南将加快推进省际通道项目建设,深化物流运输模式创新,提升沿黄物流大通道服务水平,携手推进豫鲁交通运输统一大市场建设。”
考察团成员在青岛港学习考察
山东浪潮集团
“1+1>2”的创新密码
在豫鲁合作中,产业合作是先行领域。从济南到青岛,考察团成员学习的重点之一便是产业创新。在济南高新区的经十路上,高新企业大楼鳞次栉比,这里蕴含着科技赋能产业的无限奥秘。考察团成员走进浪潮集团、山东重工的展示大厅,电子信息设备、重型卡车制造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当两个“学霸”级企业联手合作,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呢?位于郑州的中铁装备4.0智能工厂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浪潮集团产品研发部研发八处处长王思源介绍:“我们基于浪潮海岳工业软件,为中铁装备量身定制了智能化工厂方案,在提升生产效率、绿色环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个是信息产业巨头,一个是装备制造领域翘楚,二者的强强联合,成功交出了一张智能制造转型的高分答卷。
在山东重工集团,山东重工中国重汽供应链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透露:一辆“黄河”车,背后链接着65家河南企业。恒久制动、许昌远东传动轴、凤宝重工等河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作为上下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为“黄河”重卡的诞生提供了坚实支撑,让两省之间的产业协作更为紧密。从全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到如今驰骋全球的黄河X7氢燃料重卡,山东重工的发展信条为河南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考察团成员、科技厅厅长张锐表示:“两家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范例。山东的经验值得借鉴。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主导产业核心技术,走自主创新、专业创新、集成创新之路,让更多企业勇立潮头,在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创造上奋勇争先。”
唱好黄河“大合唱”
“山东省里有个河南县(范县),河南县里有个山东镇(樱桃园镇),山东镇里有个河南村(金村和张扶村),河南村里住着山东人……”这首在当地流传的民谣,生动地描绘了鲁豫两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妙景象。
2021年,两省签订了“对赌协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年10月,《关于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2023年12月,河南山东联合印发《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6月签订深化文旅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中原大地和胶东半岛一衣带水,两省迈入了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的新阶段。
考察团成员在山东重工学习考察
如今,行政边界已不再是发展的阻碍。在黄河两岸,“山东镇”里的河南人用上了山东的自来水,河南县城边的山东娃也能在河南的学校接受教育,隔河相望的两省企业更是成为“一区多园”中的发展盟友。作为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承载地,濮阳市与山东聊城和菏泽两个“邻居”关系密切。考察团成员、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表示:“我们将落实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创新高地建设等方面,与山东互联互通、互促互融,全力打造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桥头堡和示范区。”
黄河东流汇海潮。这次河南与山东的相会,是两省期待已久的“双向奔赴”,更是发展共赢的新启航。从嵩山之巅到黄海之滨,两个经济大省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本文围绕河南省赴山东省学习考察这一事件,详细阐述了豫鲁两省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合作以及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合作成果与发展前景。两省携手共进,不仅打通了交通脉络、激活了产业创新,还在生态保护和区域协作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有望创造更多的发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