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上海新型科技孵化体系:破局之路与发展策略

本文聚焦上海新型科技孵化体系,阐述了其区别于传统孵化器的特点,分析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打造品牌、协调价值链与创新链等多方面的发展策略,同时介绍了硬科技领域创投、产业园区建设、产品研发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举措。

与传统的大企业创新、大中小企业孵化创新等仅具备单一主体功能的孵化器形态不同,新型科技孵化体系有着更为独特的要求。它不仅高度重视贯通产学研创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更需要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链进行协同合并。

在这样的新型体系下,孵化体系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边界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清晰,而是逐渐趋于模糊化。物理空间的效能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的产业生态链形成闭环,虚拟空间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金融、法律、人才等多元层面共同构建起创新生态土壤,为孵化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助力其茁壮成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急需打造自身的孵化品牌。目前,上海不少科技企业孵化器面临着“孵得出但留不住”的困境。究其原因,是企业的外溢成本仍然小于品牌效应。打造品牌可以形成孵化器的名片背书,让孵化企业的研发市场部门更愿意留在上海,这无疑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新型科技孵化体系的功能转变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它能够提供融资、人才、法律等多种增值服务,这也是完成品牌价值塑造的必经之路。品牌其实就是入孵企业对孵化服务的认可度。为了提升这种认可度,一是在增值服务设计中要重视量化思维,通过可复制迁移的价值服务,计算特定企业在实施服务所消耗的人力资源成本下能够获得的收益,让企业切实看到孵化服务的实际价值;二是在不断优化服务的过程中,由逐渐高端化的价值服务发展出高质量的客户基础,在客户群的聚集中构建优质服务生态;三是培养一支稳定且能够精进服务质量的团队。

其次,协调发展新型科技孵化体系的价值链和创新链至关重要。科创类企业的创新充满了风险,尤其是从事硬科技研发的企业,研发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资源。因此,企业要顺利成长,一方面需要政府财政政策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参与前期基础研究,保障创新链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需要多方动员民间资本,撬动企业的市场价值,推进企业产品产业化,从而获得市场财务回报,实现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协调发展。

在创新链端,应不断增强财政投入和政策优惠力度。优化完善财税政策设计,在设计政策时尽可能动员社会资本,推动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向基础研究领域投资。国有资本要有合理的风险容错度,政府还可以财政聘用导师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成功企业家、政府部门人选、投资机构人选和技术转移专家等。此外,当前上海企业各自出海,缺乏合力和资源共享,风险较大,可以组建类似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之类的出海支持机构。

在价值链端,善于运用资本杠杆的企业更有机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在科创领域,投资人秉持着高投入高回报的理念,更看重长远的发展,注重团队、企业和行业的长期发展,因此需要“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介入。

此外,硬科技领域的创投除了关注投资,更应注重培育产业链整体生态。例如搭建中间品和人才共享平台、参与构建产业链、对接上下游客户等投后服务,让产品率先进入产业,经过验证和应用,最终获得商业回报。在建设产业园区时,可以着重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生态圈,联合上下游企业整合成产业园,通过“一楼一链”的模式把产业园产业链化,将“上下楼”变成“上下游”。这样既可以有效发挥孵化体系的空间载体功能,又能推动生态体系的构建。

在产品研发方面,可以鼓励小规模专业研究机构提供精细化专业服务,主要包括事前知识产品如研究和咨询项目,以及事后知识产品如专利、软件许可的授权转让等,在不同的环节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在资金方面,应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创投的引领和补位作用,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投资中充当排头兵,带领组建投资生态圈。

本文围绕上海新型科技孵化体系展开,指出其独特特点,分析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存问题,从打造品牌、协调价值链与创新链、硬科技创投、产业园区建设、产品研发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提出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上海新型科技孵化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上海新型科技孵化体系:破局之路与发展策略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