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项目:革新教育,驱动产业发展,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破传统壁垒,育实用人才

本文聚焦东华大学2024级卓越工程师项目,介绍了该项目研究生入学时的特殊“入职面试”,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学校为培养懂技术、通产业的卓越工程师所采取的系列改革举措,包括打造联培项目、定制化培养、重构课程和革新考核方式等。

在人才培养的大舞台上,东华大学的卓越工程师项目宛如一颗闪耀的新星。与传统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截然不同,2024级卓越工程师项目的研究生们,在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就经历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入职面试”。此次面试的面试官阵容强大,不仅有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授,更有来自全国多家重点企业的总工程师、经验丰富的总经济师以及独具慧眼的人事主管。面试的侧重点也与企业招聘高度契合,不再单纯关注学生的绩点高低,而是更加看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相较于简单地“数论文”,面试官们更倾向于那些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学生。

经过这一轮严格的初选,65位优秀的“好苗子”脱颖而出。他们作为东华大学首批“吃螃蟹”的卓越工程硕士研究生,成功实现了入学即“入企”的目标。而且,今年该项目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全校共有3174名研究生踊跃报名,预计将有200多人入选。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高校在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工程教育陷入了“论文导向”的怪圈,与实际产业严重脱节。如何培养出真正懂技术、通产业、接地气的卓越工程师,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东华大学以一系列改革举措勇敢地破题。正如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丁明利所说:“我们要拆掉的不是专业壁垒,而是横亘在人才培养标准上的认知壁垒。”

真金白银打造联培项目,“一生一案”定制化培养

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研究生丁怡冰,目前正在上海麒麟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住企实践。在公司里,她就像技术支持部的一位“急救员”,主要负责及时处理国产操作系统适配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并将客户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研发部。

丁怡冰感慨地说:“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国产操作系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模仿Windows的层面。来到企业后才发现,从内核设计到应用生态,国产系统正在快速迭代、不断创新,这也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必然选择。”

从去年开始,包括丁怡冰在内的65名卓越工程硕士研究生,陆续“入职”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一批头部企业。除了上海本地的企业,与东华大学签有合作协议、联手培养人才的企业还遍布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地。

在接纳学生的过程中,不少企业也反馈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过于狭窄和浅显,到企业后很难快速“上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虽然“入职”企业长达一年,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了。

收到这些反馈后,东华大学迅速调整学业流程。专硕按照“1 + 2”模式培养,即1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2年在联合培养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那么,在企业的实践时间究竟如何分配才更合理呢?丁明利解释说,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摸底三个月 – 返校深造 – 入企实践”的新流程。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的理论课与实践环节相互穿插。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这种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更符合学生和企业双方的需求。

如今,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采取“一生一案”的定制化、个性化培养方式。由41位校内导师与50位企业专家联合组成“双导师”团队,为每名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每名研究生可以选择一个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项目的平均投入高达58.7万元,这笔经费由校企共同出资。

院士团队联袂产业巨头,20门新课“按需”选择

在河南郑州的一间工厂无尘实验室里,早上9点,东华大学研一学生高宇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高宇拥有两个身份象征:一个是东华大学的学生证,另一个是河南逸祥卫生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证。

高宇告诉记者,入企一年来,作为研发新人,他已经在生产一线完成了60余项专业培训,亲身经历了从湿巾的原料配比到市场反馈的整个产业全链条。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工程力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难以跟上岗位的需求。

产业“小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短板,这种认知冲击所带来的学习驱动力,远远超过了传统课堂。

除了学生的切身感受,校方也敏锐地意识到,传统教材的更新速度早已无法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为了满足研究生返校后的“充电”需求,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对100%的工程硕士核心课程进行了重构。同时,全院所有专业研究生均可“按需选课”,打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就拿《工程前沿材料》这门课程来说,经过优化后,由高校提供前沿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先进产业案例,许多核心技术都被搬进了课堂,成为了“活教材”。

作为这门课程主讲人之一,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刚教授介绍,这门课70%的内容来自顶尖实验室和产业最新数据,30%源自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团队牵头研制。从支撑大飞机翱翔的航天材料,到正在研发的量子材料、光子晶体材料等,这些课程内容无不对应着智能装备、量子科技和6G通信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目前,东华大学正在建设20门类似的核心课程。与教学变革同步启动的还有考核方式的革新:学生的毕业标准从“发论文”变成了“拼成果”。例如,若一名学生为企业设计的改造方案被采纳,这份具有产业价值的高质量“作业”,就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毕业依据。

本文详细介绍了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创新培养模式。通过特殊的“入职面试”选拔人才,扩大培养规模;打造联培项目,采用“一生一案”定制化培养和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重构课程,让学生“按需选课”,并革新考核方式,从“发论文”转变为“拼成果”。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懂技术、通产业的卓越工程师,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认知壁垒,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项目:革新教育,驱动产业发展,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破传统壁垒,育实用人才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