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科学“享瘦”,体重管理的实用攻略 告别肥胖,从了解体重管理开始

本文围绕当下热门的“体重管理”话题展开,介绍了国家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的背景,阐述了超重和肥胖带来的危害,重点讲解了科学体重管理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方面,还提及了减重药物、手术及中医特色疗法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体重管理。

在当今社会,“体重管理”毫无疑问成为了一个热度极高的词汇。

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健委明确表示,会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其目的在于向广大民众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时间,网络上热闹非凡,“国家不允许你胖了”“国家喊你减肥”“胖到国家都出手了”等多个词条迅速霸占热搜榜单。虽然这其中不乏玩笑成分,但实际上,体重管理确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

体重管理为何会突然火起来呢?其实,这一切并非毫无征兆的突然爆发。

为了切实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 – 2030年)》的相关要求,早在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正式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今年3月9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进一步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首期3年行动。其目标是希望全社会都能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的正确观念,让每一个人都养成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的良好生活方式,进而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想要增强体重管理意识,我们需要从认识肥胖危害开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超重和肥胖问题已经演变成我们必须要直接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按照我国肥胖症的诊断标准来看,早在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就已经达到了50.7%,其中超重人群占比34.3%,肥胖人群占比16.4%。更令人担忧的是,预计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70.5%,也就是说会有6.1亿人受到超重或肥胖问题的困扰,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中国人越来越胖了”,这句话早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而是我们必须严肃正视的现实问题。要知道,一系列的研究早已表明,肥胖早已不仅仅是“好不好看”的审美问题,随着腰围的不断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也在急剧上升。

若要增强体重管理意识,首要任务就是充分认识超重和肥胖所带来的危害。

超重和肥胖会引发一系列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包括糖代谢异常(如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痛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膝关节病和腰痛等脊柱问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此外,超重和肥胖还会对生殖生育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同时,超重和肥胖还与癌症发病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

有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的超重患者中,70.7%的人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而在肥胖患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9.1%。

因此,一旦明确自己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就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并对病因和并发症进行全面评估。

“享瘦”也是有技巧的,先吃什么、怎么吃都大有讲究。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体重管理呢?有些人为了减肥费尽了力气,吃了不少苦头,但体重数字却始终纹丝不动,甚至还因此出现了心理问题。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科学地“享瘦”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地“少吃两口”就能解决问题的。对于那些需要进行体重管理的超重、肥胖人士来说,需要科学地将饮食、运动和心理调整相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大家可以遵循“设定目标,培养习惯,长期维持”的原则来建立体重管理计划。建议肥胖或者伴有并发症的超重患者启动减重计划,初始体重控制目标是在起始的6个月内减重5%至15%。例如,一个体重200斤的人,第一步可以先减轻10至30斤,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健康危险因素,改善并发症,还有助于提高减重的信心。

当实现第一阶段目标后,再设立下一阶段的目标,最终逐步达到最优体重。

简单来说,肥胖症的阶梯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药物和代谢手术等。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建议每日热量减少300至500大卡。在均衡的饮食模式中,要特别注意保证营养的摄入。蛋白质(如鸡肉、鱼肉)、高纤维素(如蔬菜、豆类)和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糙米)等食物都可以有效提升饱腹感。

在进食技巧方面,推荐使用小餐盘,并且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这样可以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量。

进餐顺序可以采用先喝汤、再吃蔬菜、蛋白质和主食的方式,或者在短时间内采用轻断食、低热量饮食等减少热量摄入的进食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要坚决避免极端节食和报复性进食。

这些都是体重管理的一些小技巧,如果自己感觉这些方法仍然不够,还可以寻求专业营养师或营养食谱的帮助,获取饮食方面的专业建议。

减肥手段丰富多样,我们要理性选择减重药物和减重手术。

与此同时,进行规律的体力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是要保证安全,避免运动损伤。总体上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适度运动或75分钟的剧烈运动,运动形式可以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例如游泳、慢跑配合哑铃等器械的抗阻训练。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锻炼融入日常生活,比如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下班等,以此增加热量的消耗。

此外,避免压力过大、保证充足的睡眠都可以对有效减重起到辅助作用。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肌肉的增长和脂肪的减少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体重变化不明显时不要灰心丧气!

如果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不佳,比如3个月减重<5%或未达到预期目标,推荐尽早联合减重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减重药物都有较好的减重效果,但启用减重药物需要在内分泌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并开具处方。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重度肥胖症患者(BMI≥32.5),必要时可与减重外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考虑代谢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切胃”手术。代谢手术的减重幅度可达20%至35%,是目前疗效最好的减重手段之一,而且目前技术已经成熟可靠,但患者也需要承担可能发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

在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也有许多关于体重管理的方法。中医认为肥胖多属脾胃失运、痰湿壅滞,主张减重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进行个体化治疗。汤剂、针灸、埋线等中医特色疗法在改善体重方面也有良好的疗效。

我们应该认识到,体重管理不仅仅是为了防治疾病,它还能够优化我们的身体素质,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对自己健康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在“体重管理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本文围绕“体重管理”这一热门话题,介绍了国家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情况,强调了体重管理的紧迫性。详细阐述了超重和肥胖的危害,以及科学体重管理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手术和中医特色疗法等。呼吁大家积极参与体重管理,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科学“享瘦”,体重管理的实用攻略 告别肥胖,从了解体重管理开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