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武汉金控集团2025年资本峰会·华源证券春季宏观策略会上对2025年经济形势的剖析,涵盖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未来面临的挑战等内容,并阐述了其提出的五大核心观点。
在武汉金控集团2025年资本峰会·华源证券春季宏观策略会这一重要场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针对2025年经济形势展开了深入剖析。他不仅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还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等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李扬在会上发表了重要发言。他指出,中国目前已开始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协同应对内外挑战。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聚焦于赤字与债务的影响机制,通过加强支出强度、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刺激经济。货币政策则强化了流动性管理,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了货币政策的视野范围,同时也更加关注汇率弹性。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利率水平低迷以及AI技术深入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复杂变局,中国凭借制度创新和坚定的宏观政策等多重手段,积极践行“稳增长、防风险、促转型”的发展策略。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无疑将为全球经济注入一股韧性动能。
李扬还特别提到,在六大政策原则中,“先立后破”理念的确立值得重点关注。这种政策逻辑的哲学思维与以往的“先破后立”有着显著的差别。
他进一步表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提振总需求自然成为当前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
李扬认为,在去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有力加持下,中国2025年经济开局表现良好。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有足够的势能保证我国今年主要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李扬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宏观经济政策基调转变。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发生了重大转变,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转变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以应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矛盾——有效需求不足。
2025年的财政政策相比过去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赤字安排:赤字率按4%设定,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相较于去年增加了1.66万亿元。
2. 加大支出强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9.76万亿元,比去年增长4.4%,这一举措有力地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增加政府债券规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更大程度地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还发行了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今年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
4. 增加转移支付:增加额度达到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重点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增强地方自主财力,有效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同时,增加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引导地方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内生动力。
5. 保障重点领域: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科学技术支出超1.2万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和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也保持着较高的增幅。
2025年的货币政策定位为“适度宽松”,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具体措施包括:
1.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 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地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
3.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
4.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5.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6. 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其二,全球债务形势不断恶化。李扬指出,全球债务危机日益深重。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债务总额达322.9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300多万亿美元的债务中,有接近100万亿美元是政府债务,这表明多数国家的财政状况和主权债务日趋恶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真正拖累。另外,在债务管理方面,转向动态评估债务可持续性,重点关注利息负担、金融市场匹配度及通胀对冲能力,已形成新的趋势。
其三,全球利率不断走低。尽管从2022年底开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国内出现严重通胀,为应对通胀,这些国家纷纷提高了利率水平。然而,随着通胀逐渐平复和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利率下行基本上成为了全球的大趋势。利率水平的下降,也给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李扬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在宏观层面上,货币政策应更多地聚焦于流动性管理,要从单纯的“最后贷款人”发展为兼具“最后贷款人”和“最后的做市商”双重功能。与此对应,保持金融稳定应当成为货币当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统一为“保持流动性充裕,使得社会融资总量和货币供应与物价及经济增长相匹配”,这说明我国央行正在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理念引入了货币政策之中。
在微观层面,面对息差收窄的局面,商业银行需大力增加金融服务、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资产交易业务及综合化管理、综合化改革。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须向综合经营方向转型。当然,更重要的是,发展资本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其四,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与应对。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最近DeepSeek横空出世,更将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毫无疑问,近期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国运,而且定会对发展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AI会提升经济和金融市场效率,同时也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带来新的挑战,包括对就业、社会公平收入等方面。
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培养自主高效的学习者,缩小“智能鸿沟”,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并应用人工智能。另一方面,要设计合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在社会政策方面,应当依法对高科技公司进行严格监管,防止部分公司垄断市场,确保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富能更多地进行合理分配。
其五,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低迷,而且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4年和2025年世界经济将分别以3.2%和3.3%的速度增长,2026年将依然保持3.3%的速度。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小幅加快,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则可能小幅放缓。预计五年后全球经济增速为3.1%,保持低水平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未来两年影响经济增长的10个因素中,只有2项是经济因素,其他都是非经济因素,如错误信息、环境问题、地缘政治等。未来十年,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更进一步减弱。这表明,当前的金融和经济问题,大部分都不是纯金融和纯经济问题,解决方式也不能仅依赖传统的金融和经济手段。
整体而言,李扬强调,我们的经济理念必须超越传统模式,尤其要突破仅仅在非经济因素中找出路的传统思路。形势的发展,既需要政策制定者建立“复杂性思维”,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更需要市场参与者完成“认知升级”,在低利率环境中构建新型商业模式。长远来看,需要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管与风险管理、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围绕李扬在会议上对2025年经济形势的剖析展开,介绍了中国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阐述了其提出的五大核心观点,包括宏观政策基调转变、全球债务与利率问题、人工智能影响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现状等,强调经济理念需突破传统,多方协同制定政策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