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阿斯顿·马丁:传统豪车在电动时代的挣扎与未来,八次濒临破产,阿斯顿·马丁的救赎之路

本文聚焦于英国豪华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深入剖析其当前面临的严重财务危机,详细回顾其过往七次破产重组的坎坷历史,同时探讨该品牌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以及产品线问题。最后,从资本重组、技术突围与市场重构三个维度为阿斯顿·马丁寻找可能的出路,揭示传统豪车品牌在智能电动时代的集体困境。

在汽车的世界里,阿斯顿·马丁宛如一颗璀璨却又命运多舛的明星。它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007座驾”这一显赫身份。曾经,它与宾利、劳斯莱斯并肩,是英式豪车的标志性代表。然而,如今的阿斯顿·马丁却再次走到了第八次破产的边缘,财务状况令人忧心忡忡。

此次危机并非毫无征兆地突然爆发。在2024年第四季度,阿斯顿·马丁的税前亏损同比惊人地激增了400%。全年营收也呈现下滑态势,同比下降3%,仅为15.8亿英镑,毛利率更是跌至37%。曾经,中国市场是阿斯顿·马丁的“救命稻草”。在2021年,公司亚太区销量占据全球的30%,贡献了近30%的收入。但到了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公司销量惨遭腰斩,展厅里停满了豪车,却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公司的债务规模也急剧攀升,从2023年的8.1亿英镑飙升至如今的11.6亿英镑,利息支付的压力已经逼近企业现金流的极限。

简单来说,阿斯顿·马丁又一次站在了破产的悬崖边上。

2025年3月,英国豪华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宣布进行裁员,裁员比例为5%,约170人。这一决策的背后,是2024年财报那令人沮丧的数据。全年亏损高达2.89亿英镑,债务规模激增至11.6亿英镑,中国市场销量暴跌49%,全球销量也下滑了8.9%。

倘若无法扭转当前的颓势,这家拥有112年历史的老牌车企很可能将迎来其历史上的第八次破产。

“破产专业户”

自1913年创立以来,阿斯顿·马丁已经经历了七次破产重组,堪称汽车界名副其实的“破产专业户”。即便同为超跑代表品牌的兰博基尼,也仅仅破产过一次。阿斯顿·马丁的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资本的更迭和战略的摇摆。曾经被视为“优雅超跑”的品牌基因,在反复易主的过程中逐渐被稀释。

品牌首次破产发生在1925年,起因是创始人Lionel Martin过度追求性能,导致成本失控。令人唏嘘的是,次年这位创始人就离开了公司,品牌的名字与品牌本身已然没有了太多关联。1947年二战结束后,公司因市场需求萎缩再度破产,被迫出售给拖拉机制造商大卫·布朗。大卫·布朗带领公司推出了DB(David Brown)系列,让公司迎来了一段时间的辉煌。然而,在1972年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公司第三次破产,被英国伯明翰的一家公司买下,并于1975年再次被出售给北美商人彼得·布拉格和乔治·敏顿。

1987年,福特以13亿美元收购了阿斯顿·马丁,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豪华车矩阵。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福特被迫将其抛售。2007年,英国赛车大厂Prodrive接盘,但在2012年又因债务危机向意大利私募基金InvestIndustrial出售了大笔股权。

阿斯顿·马丁的第六次破产迎来了中国投资人王朝。2013年,他联合InvestIndustrial注资3亿美元,获得了40%的股权,试图借助中国电动车浪潮重塑品牌。他推动公司与蔚来、乐视合作,甚至主导开发了纯电车型Rapide E。然而,最终还是因为内部阻力和合作伙伴的崩塌而失败。2020年后,加拿大富豪劳伦斯·斯特罗尔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但“法拉利化”战略(高定价、低产量)未能复制成功,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尽管早在2022年就宣布“2026年全面电动化”,但阿斯顿·马丁的首款纯电车型却一拖再拖,最新计划已经推迟至“本十年后半叶”,这无异于遥遥无期。

与Lucid Motors的技术合作进展也十分缓慢,首款电动跑车目前仍停留在PPT阶段。而其直接竞争对手法拉利、保时捷已经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推出纯电车型。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首席创意官马雷克·瑞克曼曾公开质疑电动化趋势,称“充电超过5分钟就太长了”。这一言论与品牌后续发布的“2030年零排放”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割裂,也与当下各大汽车厂商全面拥抱电动化的策略背道而驰。

阿斯顿·马丁的困境还源于产品线的青黄不接。SUV车型销量暴跌67%,旧款燃油车停产与新车型量产之间出现了断档。在中国市场,其定价策略与用户需求严重错位。动辄数百万的进口超跑,正被蔚来ET9、小米SU7 Ultra等本土高端电动车挤压。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进口超豪华车销量同比下降31.29%,传统豪车的光环在智能化、性价比的冲击下迅速褪色。即使是豪华品牌如保时捷,在2024年销量也下滑了28%。定价更高、品牌影响力不及保时捷的阿斯顿·马丁,显然更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破产专业户”这一称呼,对于阿斯顿·马丁来说,多少也名副其实了。

百年颠沛流离

回首阿斯顿·马丁一百余年的历史,真可谓是颠沛流离。

不过,仔细研究它的历史销量,这样的命运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很难想象,一家成立于1913年的汽车公司,直到1984年的总计销量才刚刚突破一万辆。而在如今的汽车市场,随便一个品牌的畅销车型月销量可能都不止这个数。再加上阿斯顿·马丁动辄因财务问题停产易主,新老车款青黄不接,即便一直鼓吹“低销量、高溢价”,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工业领域生存下去。

面对第八次破产倒计时,阿斯顿·马丁的出路或许存在于三个维度:资本重组、技术突围与市场重构。

2023年,市场曾有传闻称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拟入股阿斯顿·马丁,但谈判至今仍无结果。当然,像兰博基尼、保时捷那样被大众、Stellantis等巨头收购也是一种可能性。但如今阿斯顿·马丁深陷财务危机,品牌影响力也并不出众,巨头们或许更倾向于孵化新品牌,而不是接手这个历史包袱。

技术破局也许是一条可行的方案。阿斯顿·马丁近年高调押注F1赛事,聘请传奇设计师纽维主导2026年新规下的赛车研发,试图以赛道技术反哺民用车。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加速推进与Lucid Motors的电动平台合作,或许可以借助后者的900V高压架构与超充技术弥补自身在电动化方面的短板。

但不得不说,电动车市场已经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小米Su7 Ultra将定价从80多万压到了53万,这样的市场对于一个品牌定位超高端的新入局者来说,并不是很友好。毕竟对于阿斯顿·马丁而言,品牌本身既是宝贵的资产,也是沉重的包袱。而且超豪华品牌的定价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定低了会影响品牌调性,定高了产品又毫无性价比可言。

因此,在中国市场,阿斯顿·马丁或许需要彻底摒弃“高价即豪华”的陈旧逻辑,以期断臂求生。参考路特斯借吉利充电、销售网络打开销量的案例,它可以探索与华为、宁德时代等本土巨头合作,推出定制化智能电动车型,并嫁接高端会员服务、赛道体验等衍生价值,实现品牌的重生。

阿斯顿·马丁的危机,实际上反映了传统豪车品牌在智能电动时代的集体困境:历史包袱拖累转型、资本短视扼杀创新、用户认知迭代颠覆价值锚点。正如一位汽车分析师所说:“当‘豪华’的定义从手工皮革转向激光雷达时,固守旧叙事的品牌终将被淘汰。”

我不禁思考,若公司第八次破产终成现实,还会不会有资本愿意为这家昔日皇冠买单,又或者它将成为旧时代汽车工业的一块墓碑呢?

本文详细阐述了阿斯顿·马丁当前面临的严重财务危机,回顾了其过往七次破产重组的经历,分析了在电动化转型和产品线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从资本、技术和市场三个维度探讨了可能的出路,揭示了传统豪车品牌在智能电动时代的困境。阿斯顿·马丁若想摆脱破产危机,需在多方面做出变革,适应市场的新趋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阿斯顿·马丁:传统豪车在电动时代的挣扎与未来,八次濒临破产,阿斯顿·马丁的救赎之路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