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绘了春分时节全国各地春耕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广泛应用。从湖南沅江的植保无人机守护油菜基地,到吉林大安盐碱地改造中的智能施肥,再到山东聊城位山灌区的精准灌溉,各地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春耕效率,推动农业向智慧化迈进,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广袤的垄亩,如丝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嫩绿的新苗,春分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宛如一位神奇的画师,在广袤的田野上,由南向北徐徐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
听,那来自“云端”的守护之音——无人机的嗡嗡声正奏响着科技春耕的序曲。
在湖南省沅江市保民村的油菜基地,一架又一架植保无人机如灵动的飞鸟般腾空而起,在油菜田上空轻盈地穿梭。单台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可达500亩以上,这一数据堪称惊人,其作业效率更是人工喷洒的30多倍。
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胡建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油菜盛花期时,田间环境复杂,人工根本无法进入进行菌核病的防治工作。而植保无人机的出现,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作业速度快,操作方便,而且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沅江市作为湖南省洞庭湖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今年早稻种植面积达40.8万亩。为了进一步提升春耕效率,今年春耕期间沅江市将新购置500台植保无人机,构建起 “无人机+农技员+农户”三级服务体系,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撒肥车正忙碌地在盐碱地中抛洒着土壤改良剂,一幅现代化农业改造的场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听,“铁牛”的轰鸣声在黑土上回荡,那是春耕的号角。
地处吉林省西部的大安市海坨乡,正紧锣密鼓地为盐碱地改造和春耕生产做准备。在农田里,拖拉机牵引着撒肥车缓缓前行,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均匀地被抛撒在地里。而在办公室内,工作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精准地调整着作业进度,大大提高了备耕生产效率。
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大安分公司负责人马亮介绍说:“现在正值东北地区的春耕备耕阶段。今年我们依托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在撒肥车上安装了传感设备,这样农机就能按照设定的路线精准行走,还能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精确控制撒肥量。同时,我们通过无人机搭载光谱相机,拍摄光谱数据图,然后将取样信息和多光谱数据图导入作业机械,实现了精准变量施肥。针对不同的盐碱地区域,投入不同肥力的肥料,通过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我们成功实现了施肥作业的精准调度。”
听,麦苗在田间欢快地“畅饮”着黄河水,那是生命的赞歌。
春耕时节,各地逐渐迎来春灌用水高峰。作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聊城市位山灌区持续完善感知网,不断加强精准预测和智慧调度。种粮大户王玉宝感慨地说:“我这里是灌区的末端,以往用水总是不太及时。但由于今年科学的调度,我及时用上了黄河水,这为小麦的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聊城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十分之一。位山灌区作为聊城引黄抗旱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仅承担了54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还承担着向人饮、工业、生态环境供水以及向河北跨流域调水的重任。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玉广表示,今年春灌,位山灌区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分析旱情和农作物需水情况,提前引蓄、科学调配。通过精准预测,发现灌区下游临清、高唐等地将出现缺墒情况,所以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优先调配水资源,确保黄河水优先送达到临清和高唐。
在田间地头,农业无人机、农机自驾仪、智能水肥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科技装备轮番上“新”,为春耕解锁了更多“新”方式,让农业生产由传统的“汗水农业”向充满科技感的“智慧农业”加速迈进。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9.3%,同比高1.1个百分点,比常年高2.6个百分点。据3月13日最新农情调度,全国早稻已育秧32.6%,已栽插3.2%,北方春小麦已开始播种,预计4月上旬东北开始中稻育秧、“五一”前后玉米大豆将大面积播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的旋律正在大江南北激昂奏响。在神州大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丰收的曙光已经初现,丰收可期。
本文围绕春分时节的春耕展开,介绍了湖南沅江、吉林大安、山东聊城等地在春耕中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的情况,如植保无人机、智能施肥、精准灌溉等。同时,通过农情调度数据展现了当前良好的农业形势,体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预示着丰收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