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我军陆军编制展开探讨,作者认为“师改旅”和“团改营”与“合成化”存在冲突,应放弃前者回归“师 – 团 – 营 – 连”编制,详细阐述了“步坦营”“合成团”“合成师”的具体配置和优势,旨在大幅提升陆军作战实力。
我们不妨用“罐子装东西”来形象地理解军队编制的相关概念。“师改旅”以及“团改营”,这就如同把罐子的容积缩小了。而“合成化”呢,则像是往罐子里塞更多的东西。当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样东西的“份量”会减少,从而导致整体的“力量”不足。所以,在“师改旅”“团改营”和“合成化”之间,只能二选一。
笔者是坚定支持合成化这一方向的。并且结合当下最新的战争趋势来看,“无人武器”的推广使用将会增加作战单位的数量。也就是说,“东西”变得更多了,这个时候就更不应该减小罐子的容积。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军应该放弃“师改旅”和“团改营”,重新回归到“师 – 团 – 营 – 连”(不设旅)的编制体系。同时,要打造以“合成团”和“步坦营”为主体的陆军作战体系。此外,还需要对武器和战法进行升级,这样有望大幅提升我陆军的作战实力,甚至在面对美军时,也能够形成较大的优势,而这并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步坦营”
首先,步坦营与合成营不同,它没有进行“合成化”。步坦营有两种配置方式,一种是“标准步坦营”,采用“2 2”的步坦连配置;另一种是“步坦加强营”,采用“3 2”的步坦连配置,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这两种配置下的步坦营人数大约分别是 420 人和 560 人。
由于步坦营没有合成化,这就使得对营长的综合水平要求比合成营的营长低了许多。这其实在现实中是有好处的。目前现行的合成营中设有多人组成的“参谋组”,在笔者看来,这种设置有点不合理。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笔者设想每个装步连和坦克连都配备 1 辆装甲指挥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连指挥员与上下级部队通讯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每个连将会有 13 辆步战车或主战坦克,再加上 1 辆装甲指挥车,总共 14 辆装甲车辆。而网络上一般的说法是装步连和坦克连有 14 辆步战车或坦克,没有进行这样的区分。
二、“矛坚盾厚”的“合成团”
目前解放军的合成营人数总共大约在 700 – 800 人,其“容积”相对较小,却要容纳很多的战术模块。这就导致每个模块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应对一些小规模的敌人还行,但一旦遇到强敌,可能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从团级才开始进行合成化的想法。在“容积足够大”的情况下,打造出“矛坚盾厚”的合成团。这个合成团全团人数大约 2000 人,大约是合成营人数的 2.5 倍。
合成团下辖 5 个营,由三大模块构成。第一个模块是由 2 个标准步坦营和 1 个步坦加强营组成的第一线作战单位,总人数约 1400 人。第二个模块是“战术支援营”,它除了包括传统的火炮连和防空/反坦克连之外,还顺应战争趋势增加了“无人机中队”。这个“无人机中队”可以为一线的步坦营提供有力的空中火力支援。第三个模块是“后勤保障营”,它和现有合成营的内容大致相同,不过人数会更多一些,这样在执行任务时就不会经常出现“捉襟见肘”或者“肌无力”的情况。
一个重型合成团将拥有 91 辆步战车和 78 辆坦克(这里没有计入连级指挥车),其战斗力非常强大。
“无人机中队”是笔者新增加的重要内容。这些无人机的类型大致分为旋翼和固定翼两种,并且都是小型的,例如“河豚”和“金雕”无人直升机。先不考虑具体的数量和型号,这些无人机可以挂载多种不同的武器,像机枪、无后坐力炮、火箭弹、垂直投放的炮弹等,能够从空中对敌人发动攻击。当然,这些武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装。这就相当于合成团拥有了自己的“迷你空军”,这种变革对部队战力的提升将会非常显著。
金雕 无人直升机
三、“合成师”
合成团的上级单位是合成师,两者的架构很相似,同样由三大模块组成。合成师包括 3 个合成团和一个“空中火力支援大队”,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对于“空中火力支援大队”,笔者的设想是它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有人的轻型武装直升机,比如武直 – 19;二是长续航的察打一体中型无人机。这样的配置与合成团的“无人机中队”的机型完全错开了。
整个合成师下属 5 个团,总人数大约 7800 人,拥有 273 辆步战车、234 辆主战坦克,还有若干轻型武装直升机和数量众多的多种类型的无人机。虽然其人数比普通陆军师的一万出头少了不少,但其战斗力却十分惊人,说“一师灭一(小)国”都不为过。
武直 19
本文作者针对我军陆军编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师改旅”和“团改营”与“合成化”存在矛盾,主张回归“师 – 团 – 营 – 连”编制。详细设计了“步坦营”“合成团”“合成师”的具体结构和配置,强调通过这些变革以及武器战法的升级,能够大幅提升陆军作战实力。整体构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