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开阳里三区19号楼作为首批危旧楼房“原拆原建”项目启动拆除工作的相关情况,包括该楼的现状、改造决策过程、推进举措、改建方案以及施工安排等,展现了政府以民意为导向,推动城市更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努力。
3月19日,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开阳里三区19号楼正式拉开了拆除工作的序幕。这栋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楼,作为丰台区首批危旧楼房“原拆原建”项目,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探索危旧楼房改建“新模式”、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关键一步,更是政府以民意为导向,致力于打造“安全城市、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
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从改建意向征询到实施方案确认,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让居民全程参与其中。最终,意向征询同意率、设计方案同意率、改建协议签约率均达到了“三个100%”,这充分彰显了改建项目赢得了涉改居民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
开阳里三区19号楼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简易住宅楼,产权归首开集团所有。这栋楼总建筑面积为1577.38平方米,共有38户住户。楼体地上3层为砖混结构,楼内设有公共卫生间,但没有厨房。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栋有着“50多岁”高龄的老楼,建筑本体、用电线路、基础管线等设备设施都出现了严重的老化问题。居民们不仅居住不便,而且对居住安全也充满了担忧。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丰台区房管局与属地右安门街道积极行动,深入征询19号楼居民的意见。他们从政策规定、技术条件、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专题研讨,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定以“原拆原建”的形式对19号楼进行改造。这一决策获得了涉改居民的一致赞同。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丰台区精心组织房管、规自、发改、住建等部门,与属地右安门街道以及实施主体首开集团共同组建了专项工作组。在市住建委的悉心指导下,工作组强化“政企联动”,高效解决了项目土地、产权、手续办理等一系列重难点问题。
工作组广泛征集19号楼居民的建议,始终着眼于居民的安全居住和品质生活,对设计方案进行了细致研究。他们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进行了多轮次的优化调整,让居民既成为危旧楼房改建政策的受益者,又成为政群共商共建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工作组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增加了电梯、无障碍通道等基础设施,确保整体规划设计和功能拓展科学规范。
根据改建方案,旧楼拆除后,新建楼体的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538.05平方米。地上4层将建成38套成套住宅,室内使用面积会有所增加,并且厨房和卫生间将被合理布置在室内,这将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地下1层则规划为设备、配套及商业用房。
项目总投资3432万元,为了合理兼顾项目经济可行性和居民财政承受力,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采取了政府补贴、居民自筹、产权单位出资三方共担的多元筹资方式,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19号楼所在的开阳里三区属于老旧小区,居民楼间距较小。工作组综合考虑项目场地、安置周期等因素,秉持“绣花精神”,对施工方案进行了细致优化。他们采取清渣车辆异地停放、现场围挡加固防护、全预制钢混组合模块体系建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加快了施工进度,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属地街道组织社区主动与周边居民对接,详细讲解施工计划和补偿方案,积极争取居民的理解。在拆除过程中,街道联动公安及街道执法力量,对实施主体进行全过程监督,提供执法保障,确保施工依法有序推进。
拆除工作启动后,施工现场秩序井然。基于方便生活、团结互助的原则处理相邻关系,19号楼“原拆原建”不仅改善了楼内居民的住房条件,还对辖区老旧小区改造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随着街道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必将有更多居民从中受益。
右安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配合实施主体持续做好危旧楼房改建工作,在施工期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通过对方案进行精细化调整,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妥善做好相关补偿。”
本文围绕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开阳里三区19号楼“原拆原建”项目展开,介绍了该项目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该项目以民意为导向,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协作,在解决老旧楼安全隐患的同时,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对辖区老旧小区改造起到示范作用。街道也将持续做好后续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和居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