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红山文化热:文物跨时空“出差”,解锁文明密码,从红山文化文物“出差”,看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聚焦红山文化时期文物的“出差”现象,详细介绍了赤峰市文博单位相关文物在各地展览中的亮相,阐述了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提到文物外借难题及数字化展示带来的新机遇。

中新社呼和浩特3月21日消息,近期,红山文化在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文博单位的一批红山文化时期文物正十分忙碌地在海内外“出差”。在最近的两个月里,玉蚕、整身陶塑人像等珍贵文物,现身于北京正在举办的《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它们宛如中华文明源头的亲历者,穿越漫长的时光,与现代游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时空“对话”。

玉蚕所属的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只是一家县级博物馆。然而,这家看似普通的博物馆,却珍藏着多件出土于那日斯台文化遗址的玉器。这些玉器种类丰富,几乎囊括了红山文化鼎盛时期的所有种类和器形。谈起这些珍贵的馆藏,馆长商原驰满是自豪,他笑着说:“我们馆里的明星文物可不少,经常‘出差’的文物也有很多。”

红山文化,因最早在赤峰市红山被发现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北方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红山文化中的玉文化和龙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尚玉”“崇龙”文化的先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整个中华文明构建过程中,红山人创造的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红山文化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所能达到的较高程度。

目前,在赤峰市境内已发现70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记者走访当地多家博物馆后发现,近年来,不少红山文化时期的文物频繁以各种方式到海内外各地“出差”。

2024年6月,巴林右旗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协助红山文物展出布展。 (巴林右旗博物馆 供图)

巴林右旗博物馆与中国考古博物馆可谓是“老朋友”了。在2024年举办的《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中,该馆的猪首玉龙、碧玉龙等珍贵红山文物纷纷参展,向更多人展示了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赤峰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藏红山文化时期文物达713件(组)。以馆藏珍品双联玉璧为例,这件造型独特的文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差”任务。“出差”时间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遇到文物“出差”时间较长的情况,博物院还会安排工作人员去“探班”,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展示效果。

赤峰博物院院长陶建英介绍,该博物院不仅会出借文物参加其他展览,在自己办展或联合办展时,也会向其他博物馆发出文物“出差”邀请。例如,在2024年12月29日至2025年3月28日,由张家口市博物馆主办的《文明曙光——红山文化展览》中,赤峰博物院有21件(套)珍贵文物前往参展;更早之前,在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玉·见——红山·良渚玉文化展》中,赤峰博物院43件(套)珍贵文物也参与其中。

然而,文物“出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所有文物都适合外借。随着科技手段在文博领域的普及,文物数字化“替身”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上海进博会内蒙古常设馆中,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的北疆文化资源库常年对外展示。兴隆洼遗址出土文物玉蝉、翁牛特旗发现的C形黄玉龙等,通过三维在线渲染、高清触点展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360°无死角展示。观众只需通过手机,就能与这些珍贵文物进行“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负责为红山文化时期文物实现数字化展示。实验室负责人董杰介绍,红山文化数字化成果以北疆文化资源库的形式走出国门,在瑞典、美国、巴西、德国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董杰认为:“这是一种探索、传承、创新与文创结合后衍生出的新方式。”

本文围绕红山文化时期文物“出差”这一现象展开,介绍了赤峰市文博单位文物在各地展览中的参与情况,强调了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文物外借存在困难,而数字化展示为文物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途径,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红山文化热:文物跨时空“出差”,解锁文明密码,从红山文化文物“出差”,看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