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打击“矩阵号”不当获利,守护网络消费公平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揭示了制造“爆款”刷屏的黑幕。商家张某与李某达成软件使用约定,试图通过规模“矩阵号”获取流量,后因平台打击该行为,张某诉请返还费用,法院判决合同无效。同时,文章还提醒用户谨慎购买商品,商家应诚信经营。

交汇点传来消息,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短视频平台上,同一商品被不同账号反复推送,仿佛那泼天的“流量”铺天盖地而来。可你知道吗,这看似火爆的“流量”背后,竟可能是人为制造的假象。3月21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就为我们揭开了制造“爆款”刷屏的神秘黑幕。

张某是入驻某短视频平台的商家,一心想让自己的商品获得更多流量和关注。此时,李某出现了。他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拥有一款神奇的软件,这款软件可不得了,它能够自动批量剪辑视频,还能自动生成、上传和发布“带货”视频。更厉害的是,它可以同时控制成百上千个短视频账号发布“带货”视频,形成一个庞大的“视频广告”矩阵,为商品带来巨大的流量。张某被李某描绘的“光明前景”深深吸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商品销量大增、赚得盆满钵满的景象。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与李某达成了软件使用约定,并陆续支付了软件使用费和维护费。在这个过程中,李某为了配置和维护设备、雇用员工以及进行软件升级等,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了意外。没过多久,短视频平台出台了相关规定,开始严厉打击通过规模“矩阵号”不当获利的行为。这对于张某和李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张某花了大钱购买的软件,如今却无法正常使用,他感到十分气愤。于是,他以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向徐州法院诉请李某返还相关费用。

法院经过详细的审理后认为,张某和李某之间形成了服务合同关系。张某支付软件使用费和维护费,李某则利用软件,通过规模“矩阵号”有组织地为张某发布大量同质“带货”视频以获取流量。这些行为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它们不仅严重扰乱了抖音平台的正常运营秩序,让平台的生态环境变得混乱不堪,还挤压了原创、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使得真正有价值的作品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用户的合法权益,属于扰乱市场秩序、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因此,法院认定该服务合同无效。张某作为软件服务购买者,其实他明知使用该软件可能会扰乱市场行为,但却仍然支付费用并从中获益,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当性。所以,法院对张某返还使用费、维护费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目前,该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都经常会遇到不同账号重复推送同一商品的“带货”视频。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让用户在浏览视频时感到厌烦和困扰,还可能会导致部分用户被同质视频吸引,不自觉地认为推送力度大的产品一定是好产品。然而,当他们购买后却发现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甚至存在质量缺陷,最终损害了自身的权益。对此,法官提醒广大用户,在发现这些情况后,一定要理性思考、谨慎购买。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合理渠道向官方平台投诉、举报,大家一起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

那么,平台商家应该如何经营呢?法院指出,在短视频时代,网络售货的红利十分凸显,大量商家都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流量”就意味着人气和利润。这也导致部分商家在“流量”上动起了歪脑筋,试图投机取巧。虽然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收益,但它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只会得到社会公众的否定性评价。如果情节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毕竟,费尽心机获得的“流量”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因此,广大商家一定要以诚信为本,依法经营,共同营造公平、诚信、友好的网络经营环境。

本文通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服务合同纠纷案,揭示了短视频平台“流量造假”的黑幕。商家试图通过违规手段获取流量,不仅合同被判无效,还损害了市场秩序和用户权益。法官提醒用户谨慎消费,同时呼吁商家诚信经营,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网络环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打击“矩阵号”不当获利,守护网络消费公平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