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内首例儿童脊柱港植入术在中国科大附一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的成功应用展开。详细介绍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现状、传统腰椎穿刺治疗的弊端,阐述了脊柱港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该技术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和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最后表明医院未来将继续探索创新技术服务血液病患儿。
在3月13日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里,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医疗技术——儿童脊柱港植入术,在中国科大附一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的儿童血液与肿瘤科顺利落地,成功应用于一名16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长久以来,白血病治疗中“以痛治痛”的艰难困境,在这一刻终于被打破。
该技术通过先进的微创方式,为患儿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鞘内给药通道。这一创新之举,为那些需要反复接受腰椎穿刺及鞘内化疗的患儿们,带来了更安全、更舒适的治疗体验。这不仅仅是国内首例儿童脊柱港植入术,更是一场关乎生命尊严的温柔革命,为白血病患儿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如同一个可怕的恶魔,是儿童群体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据了所有儿童白血病病例的约75%。根据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儿数量大约为1.5万例。在漫长的2 – 3年治疗周期里,每个患儿平均至少要接受20次腰椎穿刺,这些穿刺主要用于鞘内注射化疗药物以及脑脊液检测。然而,这种治疗方式却给患儿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沉重负担。
反复进行的腰椎穿刺,就像一把无情的利刃,不仅会给患儿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术后问题,比如头痛、感染风险增加等。统计数据显示,约60%的患儿在治疗后期会出现穿刺抵抗心理,他们对穿刺充满了恐惧和抗拒。甚至约15%的患儿由于难以保持合适的体位,在术前还需要接受麻醉镇静处理。有着三十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主任李春,每当看到孩子们蜷缩成虾米状,强忍着泪水接受穿刺时,心中满是心疼和无奈,他感慨道:“看着孩子们蜷缩成虾米状强忍着泪水,我们比谁都渴望找到更优方案。”
那么,脊柱港(Intrathecal Port)系统究竟是什么呢?它主要由植入皮下的储液港和置入蛛网膜下腔的导管组成。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微创手术时,医生会将导管精准地定位在腰椎鞘膜腔内,而储液港则被埋置于侧腹部皮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只需经皮穿刺港体,就可以轻松完成药物输注。相比传统的腰穿,单次操作时间从10分钟大幅缩短至5分钟,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率。
小宇(化名),是一名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一学生。在2025年2月,他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从此踏上了艰难的治疗之路。由于小宇体重超过200斤,传统的腰椎穿刺对他来说难度极大,而且正处于青春期的他,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儿童血液与肿瘤科的医护团队在经过多学科会诊后,果断决定采用国际先进的脊柱港技术。通过皮下植入输液港连接蛛网膜下腔,真正实现了“一次穿刺、长期使用”的理想治疗效果。术后,小宇恢复情况良好,目前已顺利完成了首次鞘内化疗。
此次手术并不是一个科室的单打独斗,而是由儿童血液与肿瘤科牵头,联合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共同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多学科团队。护士长带领的护理组更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术前,他们通过视频讲解、模拟操作流程等方式,帮助患者消除内心的恐惧;术后,又为患者定制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确保港体维护与患者的日常学习生活能够两不误。
据床位医生张博介绍,脊柱港技术相较于传统穿刺,具有显著的优势。它能够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风险,避免骨髓抑制期的感染隐患,提升给药的精准度和治疗效果,同时还能保护患者的隐私尊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主任张旭晗表示:“对于需要长期鞘内治疗的患儿,这项技术不仅是医疗进步,更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双重守护。”
此次脊柱港技术的成功应用,是该院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未来,儿童血液与肿瘤科将继续在医疗技术的道路上探索创新,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血液病患儿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本文介绍了国内首例儿童脊柱港植入术在中国科大附一院西区成功应用,说明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传统治疗中腰椎穿刺的弊端,详细阐述了脊柱港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应用案例,还提及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是医疗进步,也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实践,未来医院将继续探索创新服务血液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