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天津、河北(雄安新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7地落地这一事件,深入分析了各地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试验区未来的发展布局和规划,探讨如何发挥政策优势实现创新突破。
近期,又一个国字号试验区在全国7个地方成功落地,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重要契机。
近日,国家数据局发函同意天津市、河北省(雄安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等7个地区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今年内,国家接连出台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多项支持政策,而此次让各地接过“指挥棒”,更是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经有18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其中,此次入选试验区的上海、天津、浙江、广东4地,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具体来看,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数字经济规模分别达到了6.9万亿元、5.1万亿元、4.33万亿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这些入选试验区的“尖子生”,对于下一阶段的数字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布局呢?在国家数据局提出的“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适数化改革”这五项重点任务基础上,多地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将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列入了工作清单。
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从全国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在数据要素流通、数字基建布局、数字核心技术、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未来各试验区的建设应该重点聚焦这些问题,在制度创新、数据要素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并且结合各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寻找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路径。
粤苏浙领跑,中西部提速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推动其创新发展已经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目前各地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呢?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到了53.9万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3.7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北京、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重庆、江西、辽宁、陕西、广西等18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从占比来看,2023年,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市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50%。
聚焦此次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7个地区,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3年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数字经济规模分别达到6.9万亿元、5.1万亿元、4.33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入也分别达到93762.49亿元、62914.5亿元和47991.2亿元,规模大幅领先。
与沿海地区相比,以四川、湖南等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数字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不过发展速度正在逐步提高。2023年,四川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899.07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8.1%,其中算力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7位,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超过20万个。同期,湖南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7万亿元,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从空间特征来看,现阶段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平衡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数据局此次将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列入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王方方指出:“在数字基建方面,目前确实存在布局不够优化的问题。一方面是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分配不够均匀、比较分散。此外,一些不具备产业条件和空间优势的地区也在大量重复建设数据中心,但数据存储后没有进一步用于赋能实体产业发展,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变成‘冷数据’,也造成了结构性算力过剩。”
王方方建议:“可以从试验区着手探索,比如在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省份,加大力度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自有空间资源、生态禀赋优势打造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在以上海、广东等为代表的东部省份,着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推动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同时,广东、江苏等省份还可以充分利用制造业基础优势,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数字化转型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于“软硬兼备”,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较为丰富。“我们有做芯片的,有做制造的,有做低空经济的,场景非常广阔,这就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应用机会。同时,因为场景多,所以数据也多,数据公开后,企业还可以开展数据交易,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王方方建议,未来在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各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及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区域分工更加合理。
布局聚焦工业场景应用
除了进一步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之外,入选试验区的“尖子生”们对于下一阶段的数字经济发展还有哪些规划呢?
从试验区整体建设目标来看,国家数据局目前共提出了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适数化改革等五项重点任务。
在此基础上,记者梳理多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包括广东、江苏、河北等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将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列入了2025年重点工作清单。
其中,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新一轮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规模化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向中小企业延伸。同时,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加快工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强化智能应用场景推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同样作为制造业大省,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明确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建设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
王方方表示:“这是一个共性趋势,在各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路径上,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的发展也要以应用场景为导向,以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因地制宜,为产业发展精准赋能。”
围绕数字技术的工业应用场景拓展,近年来各省份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河北自2025年以来已经相继出台了《河北省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河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导向目录(2025—2027年)》等两项政策,江苏也在2024年推出了《江苏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受产业发展需求的牵引,广东各地近年来也探索形成了一些数据要素赋能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模式。王方方介绍:“比如佛山颇具代表性的陶瓷行业就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众筹,合作成立了众陶联数字化平台,实现了行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并以此为支撑,实现了陶瓷行业内部降本增效、行业数据挂牌交易、赋能上下游产业链升级等三重价值。”
为了进一步支持数据要素在多领域的规范化、规模化应用,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印发了《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要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培育推广行动,主要是布局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推广,探索各类数据空间的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
那么下一步,各试验区应该如何发挥好政策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创新突破呢?以广东为例,王方方表示,广东毗邻港澳,相较于其他示范点在制度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以建设数字湾区为契机,重点推进粤港澳数据要素互联互通示范区建设,探索跨境数据流通机制创新,在构建跨境数据空间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同时,王方方还指出,广东产业基础雄厚,尤其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成熟产业链体系,这种多中心、网络化的产业布局,相较于北方单一产业聚集区更具集群优势,建议可重点推进跨区域产业链数字化整合,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形成示范性转型方案,为全国提供基于产业集群协同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参考。
本文围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7地落地展开,介绍了各地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不平衡及数字基建布局问题。各试验区围绕国家重点任务,将数字技术工业应用列入规划,各地也出台相关政策。未来各试验区应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如广东可在跨境数据流通和产业链数字化整合方面形成示范,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