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3月20日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岭南好”赓和诗会暨刘斯奋先生丹青新作鉴会的相关情况,包括活动背景、刘斯奋先生的诗词创作故事、丹青新作展示,以及粤语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和“粤人诗说”短视频平台的反响等内容,展现了岭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在春和景明的美好时节,正是羊城雅集的绝佳时候。3月20日上午,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岭南好”赓和诗会暨刘斯奋先生丹青新作鉴会,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正式拉开了帷幕。
此次活动乃是“羊城雅集”的第四回,它由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和中共翁源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双方携手,旨在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搭建一个优质的平台。
活动中,孙璇发表了重要观点。他表示:“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位文艺学者都是极为宝贵的内容创作者。我们期望借助互联网思维,让优质内容的影响力能够加速扩大并实现腾飞。”这一理念也为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场跨越六十余年的诗词对话
刘斯奋先生堪称一位文艺界的多面手,他跨界穿梭于小说、诗词、美术、书法创作等多个文艺领域,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是令人敬仰的文艺大家。
在文化座谈会上,刘斯奋先生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他在翁源采风的精彩故事。3月13日至14日,他跟随“在春天里——中国艺术名家美丽翁源采风写生行”团队走进翁源。在那里,他在盛开的桃花树下畅谈李杜诗篇,在幽静的山涧林中品味苏辛词韵。如此美妙的体验让他诗兴大发,一气呵成地挥就了《调寄忆江南·岭南好》词三阕。
当谈及创作这几阕词作的初衷时,刘斯奋先生回忆起195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曾创作了《望江南·广州好》五十阕,并刊载于《羊城晚报》,一时间满城传诵。这五十首词详细记录了广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物,充分凝聚了“敢为人先,包容共济”的广州精神,给广州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时隔六十余年,刘斯奋先生感怀于岭南山水的绝美风光,传承了朱光先生的诗词遗风,同样选择用诗词来咏诵岭南的独特魅力。
在活动现场,还展出了刘斯奋先生的二十一副丹青新作。梁少锋对其中的《静夜》《朝暾》等山水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评价道“画中有诗意,诗中有画境”,充分展现了刘斯奋先生在绘画创作上的高超技艺。
“粤人诗说”: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文化座谈会结束后,刘斯奋、孙璇、林雅杰、刘斯翰等嘉宾共同为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粤语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这标志着粤语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将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粤人诗说”短视频平台自开设以来,便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吸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四十余个国家的粉丝观众。像“辨好诗——为何诗必盛唐”“潮菜为什么要粗菜精做”等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粉丝观众们纷纷留言,分享自己的家乡记忆与文化体悟,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此激起了层层涟漪,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翁源的山野风光到羊城的雅集盛会,从刘斯奋先生的丹青笔墨到朗朗的诗声,主办方借助这场春日雅集,积极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期待着能够有更多的文人雅士共同关注和了解岭南文化,一同唱响“岭南好”的美好乐章。
附:
刘斯奋《调寄忆江南·岭南好》三首
其一:岭南好,自古属蛮荒。汹涌奇峰奔自北,逶迤陆尽海茫茫,万水汇西江。
其二:岭南好,热土辟蒿莱。土著先民宗百越,族群南徙局宏开,商胡海外来。
其三:岭南好,万植化熏风。奇花四时开未歇,佳果盈枝摘不穷。赏啖与谁同?
本文围绕“岭南好”赓和诗会暨刘斯奋先生丹青新作鉴会展开,介绍了活动背景、刘斯奋先生诗词创作灵感来源和丹青新作,以及粤语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和“粤人诗说”平台的影响力,突出了活动对岭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