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从铁块到“手撕钢材”,青岛云路的创新之路

记者探访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其非晶带材的生产过程、特性、优势,以及该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在产业布局和研发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最近这段时间,在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青岛云路”)的生产车间内,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块块普普通通的铁块被有序地送入生产线,它们就像经历一场奇妙的“变形之旅”。在生产线的一道道复杂工序的精心雕琢下,这些原本毫不起眼的铁块,最终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比纸张还要薄的金属制品——非晶带材。

当记者第一次见到非晶带材时,着实吃了一惊,很难把眼前这个看起来如此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钢铁联系在一起。它的厚度仅仅只有27微米,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一半。用手轻轻一撕,它就会断开,而且它的边缘锋利得如同刀刃一般,要是稍不留意,就很容易割破手指。也正是因为它这种独特的特性,所以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材”。

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钢合金材料在1500℃的时候呈现为溶液状态,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极短时间内,就让它急速降温到200℃以下,并且一次成型为厚度不到0.03mm的薄带。”原来,公司自主研发的超级冷凝固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当钢水流到超级冷却辊时,由于冷却速度极快,它根本来不及形成传统金属产品那样规则的原子排列结构,就迅速变成了非晶态金属。

和传统的硅钢、铁氧体等材料相比较,非晶带材拥有着超导磁、低损耗、小型化等令人惊叹的“超能力”。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大到在太空中翱翔的卫星、在长空呼啸的飞机,小到家里使用的空调、屋顶安装的太阳能板,只要用上了非晶带材,电损耗就会大幅度降低,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减少。在电力电子系统当中,变压器空载损耗可是配电过程中电能损失的“大头”。而非晶合金变压器凭借其优异的磁性能,相较于传统硅钢片变压器,能够降低70% – 80%的空载损耗,节能优势十分显著。

非晶产品的制备技术相当复杂,准入门槛也很高。在过去,日本企业在非晶带材领域占据着技术主导地位,进而垄断了市场。然而,青岛云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创新精神,成功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公司建成了全球首条非晶立体卷铁心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全球唯一超10万吨带材生产基地,累计申请专利达到190项,一举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局面。目前,青岛云路已经在全球电力装备、移动载荷电机等多个赛道进行了产业布局。

青岛云路一直专注于先进磁性金属材料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晶合金、纳米晶合金、磁性粉末三大材料及其制品系列。如今,公司新建的万吨级全国最大非晶带材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总产能突破了十万吨,非晶合金材料的产销量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了行业当之无愧的“独角兽”。在深耕电力配送领域的同时,青岛云路还不断向新能源汽车、5G新基建、轨道交通等上下游产业拓展,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断“延枝”、“开花”。去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超过了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24%,净利润超3.6亿元。

在公司的研发中心,记者看到科研人员们正忙碌地穿梭其中。青岛云路把产品、技术研发与储备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公司通过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搭建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研发体系。同时,还辅以以质量效率成本为核心的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关键技术在材料端、工艺端和应用端实现创新突破。

本文介绍了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非晶带材的生产、特性和优势,其凭借自主研发的超级冷凝固技术生产出有诸多“超能力”的非晶带材。该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在产业布局上多赛道发展,产能和销量居世界首位,业绩良好。同时重视研发创新,搭建完善体系推动技术突破,展现了其在先进磁性金属材料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从铁块到“手撕钢材”,青岛云路的创新之路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