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城乡规划学院学生志愿者在辅导员带领下走进青岛五十三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介绍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以及学院未来的规划。
在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当下,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课题。为了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同时结合专业特色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3月19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青岛精彩上演。
当天,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城乡规划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们,在辅导员李岩的带领下,满怀热情地走进了青岛五十三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以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为独特载体,采用“专业实践 + 思政浸润”的创新模式,通过“送课入校”的方式,致力于构建贯通大中小学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全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活动现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视频演示与实体模型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且深入地阐释了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其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志愿者们以故宫太和殿斗拱为例,结合三维动画,详细解析了构件之间的咬合逻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榫卯“无钉自固”“刚柔并济”的独特设计智慧。
不仅如此,志愿者们还借助《营造法式》古籍图样,深入剖析传统营造法则中的“材分制”与“模数化”理念,引导学生们去理解古建筑中结构与美学的共生关系。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分组进行了“六柱鲁班锁”“悬山斗拱”等模型的搭建。大家通过不断调试榫卯的契合角度,最终成功复原出能够承重5公斤的微型亭台结构。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生还结合环保竹材与3D打印技术,设计出了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的创新作品,充分展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转化潜力。
五十三中衔接学部负责人杨毅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学生们以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为载体,通过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向青少年普及了建筑科学知识,更传承了中华工匠智慧,切实推进了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落地见效。”
此次赴青岛五十三中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城乡规划学院多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成功打破了学段之间的壁垒,让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大学生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深化了理论认知,教师团队则在跨学段教研中优化了课程设计,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育人闭环。
展望未来,学院表示将持续推进科普教育品牌建设,鼓励青年学子深入社区、扎根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锤炼本领、贡献力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努力。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城乡规划学院学生志愿者走进青岛五十三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传统建筑技艺为载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中志愿者讲解榫卯结构等知识,学生实践搭建模型、设计创新作品。该活动打破学段壁垒,形成育人闭环,学院未来将持续推进科普教育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