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菜市场逆袭:成为旅游界的“新网红”

本文将带领读者跟随记者脚步,走进上海“我家菜场”、浙江杭州“大马弄菜市场”、黑龙江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这几家颇具特色的菜市场,感受它们从本地居民常去的地方转变为游客热门打卡地的独特魅力,探索其中区别于传统景区的体验。

在当今休闲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旅游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曾经深受本地居民喜爱的菜市场,如今已成功转型,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打卡胜地。

当我们穿梭于菜市场之中,能够收获哪些与传统景区截然不同的独特体验呢?面对大量游客的涌入,菜市场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步伐,一同走进几家别具特色的菜市场,开启一场与众不同的城市漫游之旅。

上海“我家菜场”探索跨界混搭

“老街坊”有了新模样

当潮流街区与充满烟火气的菜场相遇,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武夷路不仅是承载上海城市文化的“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还是时尚创意产业的聚集区。清晨八九点,上班族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到这里,拐进路边一间间精致小巧的公司;而爷叔阿姨们则从附近社区赶来,专门前往一家便民菜场——“我家菜场”。到了午休时间,菜场依旧热闹非凡,上班族们吃完午餐,端着咖啡顺便逛逛菜场,去除身上的“班味”;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也对这里青睐有加,尽情感受上海市井的烟火气与时尚氛围。

“我家菜场”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处工业厂址。随着老工业逐渐退出市中心,这里被改建成了菜场。2022年,更新后的菜场正式开业,居民们熟悉的“老街坊”焕然一新。工业厂房的结构基本得以保留,菜场外观采用了当下流行的混凝土风格,简约而大气;内部装饰以橙白相间为主色调,十分明亮。

菜场内的水产和肉类区,地面干净整洁,空气流通顺畅。菜场运营主体上海长宁花园住宅置换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汶璟介绍道:“改造时,我们下了很大功夫重组菜场排水系统,增加了空调循环系统,现在夏天不闷热,冬天也没有穿堂风了。此外,我们还加强了日常管理,督促商户保持摊位的干净整洁,这也是每年评估考核商户的重要指标。”

在菜场内,每个商户都配备了统一的智慧电子秤。电子秤记录下每一笔交易后,会将数据录入智慧平台。经过分析汇总,价格会实时更新并显示在菜场的大屏上。封汶璟表示:“当日菜价、供货渠道等数据公开透明。”

由于菜场原本是工业厂房,整体空间格局十分狭长。2023年上海设计周筹备期间,一个策展团队考察菜场后,提出了以菜场为秀场的跨界方案。活动主办方以“我家菜场”为场景蓝本,举办了一场数字走秀。虚拟的数字人走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场里,将时尚与生活完美融合,让城市处处充满设计感。

不仅如此,菜场里还可以开美妆店。创意团队深入调研了菜场的布局和摊位设置,想出了许多有趣的标语,比如“不要‘蕉’绿,脸会变黄”“下班后的‘石’间,‘榴’给自己”等等。这些标语被贴在相应的果蔬摊位上,通过消费场景的混搭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孙璟来说:“我们的创意活动充分利用了菜场的特点,做到活动与场地融合,让年轻人发现,原来菜场也可以这么有趣。”

浙江杭州“大马弄菜市场”拥抱市井烟火

“老底子”酿出新滋味

清晨5点,杭州吴山脚下的大马弄逐渐从沉睡中“苏醒”。这条长约230米的弄堂,是杭州为数不多的马路菜市场。

伴随着各种熟悉的叫卖声,各式早餐的香气弥漫在空中,各色行人摩肩接踵,大马弄菜市场里充满了杭州“老底子”(杭州话“过去”)的市井烟火气。

“一份6块,加素烧鹅10块”“甜酱多放一点,辣酱少放一点”……顺着声音望去,大马弄的葱包烩摊前早已排起了长龙。“毛落胃咧(杭州话‘很舒服’),吃得出是‘老底子’的味道……”杭州人汤大姐趁热咬了一口刚出锅的葱包烩,另一只手里还拎着三四袋蔬果生鲜,队伍后面的小朋友等得有些心急。

“逛菜场的不只有老杭州人,这五六年来,年轻面孔也不少,都是跟着短视频找来的,哪家价格实惠,哪家味道好,他们都清楚得很。”在大马弄住了60多年的居民邵有财感触颇深。去年底,他在大马弄所在的紫阳街道当上了“坊巷长”,自发参与旅游引导、市场管理等工作。相比本地居民日常买菜,他发现年轻人更热衷于品尝特色小吃、在老屋老巷间拍照打卡。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底子”也焕发出了新的滋味。开了20多年酥鱼店的蒋纯福说:“以前学的是老底子味道,现在也要适应新杭州人的口味……”如今,店里除了有传统做法的酥鱼,他还自制研发了刀鱼、白条等酥鱼新品。

“大马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其名可追溯至南宋马军司驻地。”杭州市上城区文广旅体局四级调研员潘守卫长期研究大马弄所在御街二十三坊片区,他介绍说,该区域存在市级保护建筑30多处,居民中不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杭州,除了大马弄,还有不少新式菜市场频频“出圈”。文二菜市场融入了咖啡馆、花店等年轻人喜爱的时髦业态,还计划举行创意市集、演出活动、农产品展销会,近期又推出大厨“代炒”服务,顾客在市场里就能加工食材;采荷农贸市场保留了许多知名老店,成为游客体验杭州特色美食的优选之一;政苑农贸市场将火锅店开进了菜场,顾客可以现挑现涮,品尝食材的新鲜本味……

据统计,目前已有126家农贸市场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三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市场。这些市场为百姓提供了三餐四季、五谷六畜,兼具地方传统、时代特色、文化底蕴,留存下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黑龙江哈尔滨“道里菜市场”丰富美食业态

“老字号”打开新空间

随着黑龙江哈尔滨文旅火出圈,带有“中华老字号”名头的道里菜市场,成为游客来哈尔滨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高峰期一天客流量达6万人次,菜市场不得不限流。”道里菜市场总经理孙书才介绍说,道里菜市场前身是老哈尔滨人熟知的“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历经百年,老市场如何焕发生机、成为当地文旅的亮点呢?

道里菜市场距离哈尔滨索菲亚广场不远,随着城市样貌的变迁,菜市场所处的地段,已由过去的居民区发展成热门的文旅商圈。

走进道里菜市场,各色档口的招牌灯光明亮,地面由纯白的地砖铺就,各种食物的香味扑鼻而来。孙书才说:“好的美食体验,离不开亮丽干净的环境。从2024年开始,市场地面、通风系统、灯光牌匾等都进行了大幅升级。”除了硬件,菜市场还优化了网络支付环境,对销售大数据进行监控分析,便于调整业态。

道里菜市场的吸引力还源自“体验式消费”的转型。如今,逛菜市场的年轻人达到七成,日均客流量3万人次左右。

“吃饭不用东奔西走,菜市场里选啥都有。”孙书才认为菜市场变身年轻人美食体验“打卡地”的方向是正确的。如今,菜市场商户130多家,经营生鲜的仅剩10余家,各大档口被各种宝藏小吃占据。

为满足顾客需求,道里菜市场努力以最快速度引入热门新品。摊主尹晓宇从父亲手里学成“尹胖子油炸糕”的手艺,在早市上做出了名气,随即被引入市场。他说:“我也看中市场档口能全天售卖以及道里菜市场老品牌的新活力,便把早市摊位开进了市场。”

为了满足年轻人边走边吃的美食体验消费,尹晓宇一改油炸糕成盒卖的形式,开始单个销售。“年轻人喜欢啥都尝一口,多尝几样。”越来越多商户和尹晓宇一样,开始“拆零卖”,小份销售。

“老菜市场的精气神,就是紧盯市场求生存。”孙书才和市场的经营团队鼓励商户除了销售美食,有条件的还可以吸引年轻人来体验美食制作。借着哈尔滨文旅热的势头,道里菜市场正努力成为更有吸引力的城市漫游“打卡地”。

本文通过介绍上海“我家菜场”、浙江杭州“大马弄菜市场”和黑龙江哈尔滨“道里菜市场”,展现了菜市场从传统的本地集市转变为旅游热门打卡地的过程。这些菜市场不仅在硬件设施上进行了升级改造,还通过跨界混搭、融入新口味、丰富美食业态等方式,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留存了人间烟火气,成为城市漫游的新选择。本文总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菜市场逆袭:成为旅游界的“新网红”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