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寿园举行的一场特殊花坛葬礼,记者采访了三位逝者家属,了解他们为亲人选择花坛葬的原因,包括尊重逝者“一切从简”的遗愿、秉持“厚养薄葬”的理念以及考虑逝者与病友间的情谊等。
在不久之前,上海福寿园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葬礼。现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墓穴,也不见矗立的墓碑。11位逝者以花坛葬这种独特的方式,回归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安静地长眠于那片鲜花绚烂盛开的土地之下。
这一温情的场景,正是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2025年集体花坛葬礼音乐会上的一幕。彼时,轻柔的春风缓缓拂过翠绿的树木,温暖的阳光均匀地洒在五彩斑斓的花丛之上。在那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11位曾经坚强与癌症抗争的斗士,在家人的深情陪伴下,在此处落葬。
那么,家属们为什么会为逝去的亲人选择花坛葬这种方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专门采访了3位逝者家属。
希望“一切从简”
去年5月31日,包沈华70岁的父亲包国兴在与癌症顽强抗争了三年之后,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包沈华回忆说:“父亲在临终前,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母亲,他再三嘱托我,一定要替他好好照顾母亲。而且,他希望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要铺张浪费。”
父亲去世之后,按照浦东当地的习俗,包沈华在家中摆放好父亲的照片,点燃了香炉,全家人在家中守灵两天。到了第三天,便送父亲去火化。火化之后,为父亲举行了葬礼,并将骨灰暂时存放在附近的一家骨灰堂。包沈华解释道:“在抗癌的那些艰难岁月里,我们一门心思都在照顾父亲,根本没有考虑其他事情,所以火化的时候,还没有准备好墓地。”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积极推行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包沈华对此早有了解。此前,他的叔叔去世后,家人遵照叔叔的遗愿,为其选择了海葬。
遵循父亲“一切从简”的嘱托,包沈华和母亲认真地讨论了各种安葬的选项。“对于海葬,母亲心里还是有些放不下,她希望能保留一块小小的土地,方便以后进行祭拜。”于是,包沈华为父亲选择了花坛葬。他感慨地说:“虽然父亲在花坛中只占据了约10×10厘米的小小一块土地,旁边也只有印着个人信息的小小一片铭牌,但每逢清明,我都会陪着母亲来这里走走看看,让全家人的思念随着花香在风中飘散。”
葬礼现场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
选择“厚养薄葬”
在包沈华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特别喜欢热闹的人。父亲生前,经常和母亲到青浦附近游玩,那个地方也是父母爱情的见证地。包沈华说:“母亲说过,父亲一定很喜欢这个地方。”
有一种说法叫做“厚养薄葬”,包沈华和母亲都非常认同这一理念。包沈华曾经问过母亲:很多夫妻会购买双穴墓合葬,而选择花坛葬就意味着百年之后父母不能像传统那样合葬,母亲对此能否接受?母亲告诉他,自己并不介意。母亲还说:“买墓地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家里虽然有积蓄,但与其死后把钱花在墓地上,不如活着的时候开开心心地用掉。”
事实上,包沈华一家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父亲退休之后,包沈华带着父亲走遍了世界各地,像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旅行从未间断过。即便父亲患病期间,他也经常陪父亲去旅行。在父亲去世前四个月,他还刚刚带父亲去了泰国曼谷旅行。包沈华回忆道:“以前我们旅行大多坐经济舱,那次我特地给家人订了商务舱,还带父亲体验了他没住过的高档酒店。我觉得父亲去世时,已经没有遗憾了。”
葬礼上的氛围,既庄重又温馨。
路上“不会孤单”
在杨璋池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性格极其顽强的人。在他4岁那年,父亲就被查出患癌,但是父亲之后便一直积极配合治疗,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患病之后,父亲很早就加入了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在那里,他和病友们互相鼓舞、互相依靠,共同与病魔作斗争。
两年前,父亲的病情逐渐恶化,并于去年6月离世。按照父亲的嘱托,杨璋池为父亲选择了花坛葬这种形式。杨璋池说:“我之前一直不太理解父亲与病友之间的深厚感情。直到参加集体葬礼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也感受到了他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的精神力量。”
希爱林自2005年建成以来,已经有137位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抗癌斗士选择长眠于此。杨璋池还提到,这次下葬的11位病友中,就有一位是父亲生前关系非常好的病友。“父亲曾告诉我,和这么多病友们在一起,有彼此的陪伴,他在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不会孤单。”
三年前,朱紫女(化名)的父亲也患上了癌症。和杨璋池的父亲一样,她的父亲患病后,也在癌症康复俱乐部结识了很多朋友。
半年前,一位远方亲戚突然去世,父女二人第一次认真地讨论了死亡这个话题。朱紫女说:“父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还没有结婚,他特别希望我未来能够生活美满。”那次父亲也谈到,之前他参加过病友们的集体葬礼,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选择花坛葬。
朱紫女感慨地说:“虽然没有墓穴、没有墓碑,但是葬礼依然办得很有仪式感,如果父亲能看到,他也一定喜欢这样的葬礼。”
本文通过采访三位逝者家属,展现了他们为亲人选择花坛葬的不同缘由,无论是尊重逝者遗愿、践行“厚养薄葬”观念,还是考虑逝者与病友的情谊,都体现了家属对逝者的爱与理解,同时也反映出节地生态葬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新的殡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