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篇章 雄安、天津、廊坊: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璀璨明珠

本文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报道了在“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下,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廊坊等地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情况,展现了京津冀三地携手打造创新共同体的崭新活力,同时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的建议和方向。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书写着一篇波澜壮阔的创新华章。“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一家企业展厅,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科技奇幻的世界。“小德,请把数字4放在数字3上。”随着指令的发出,机器人精准地伸出手臂完成任务,“AI 机器人”的操作尽显科技魅力。这只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征程中的一个缩影,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新的十年,三地紧密携手,共同打造创新共同体。在创新全链条合作方面,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2013年的3.22%提升至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2个百分点。“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已初见成效,原创技术成果在区域内加速实现产业化。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汇聚了众多怀揣创新梦想的科研人员,他们专注于科研工作,为科技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金辉是众多创业者中的一员。去年7月,他来到雄安新区,成立了兆福(雄安)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研发的核辐射多模态智能穿戴设备采用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碲锌镉探测技术。自公司运营以来,金辉团队先后承接了中国星网总部室内环境治理服务项目、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贵宾厅室内环境保障服务等重要项目。金辉感慨地说:“新区良好的科创生态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发展可能。我希望能在这座‘未来之城’进一步拓展市场,将更多前沿科技应用到雄安的各个场景中,与这座新城共同成长。”

天融信公司副总裁刘军笑着说:“过去我们是北京中关村的‘村民’,现在又成了雄安中关村的‘村民’。”天融信是一家成立于北京海淀的专业网络安全企业。2023年,公司落户雄安,创立了数字城市安全总部。在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如电子政务、工业生产、医疗、交通、水利等,都面临着网络攻击的威胁。天融信的使命就是守护城市各行各业的网络安全,第一时间预判、识别并解决安全漏洞风险。

据了解,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开园一年多来,已经吸引了140多家企业入驻。这些企业涵盖了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类中关村”创新生态在这座“未来之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天津滨海新区,华慧芯科技集团同样闪耀着科技的光芒。在该集团的展厅里,工作人员热情地向客户介绍着超结构芯片的“黑科技”:“这款AR眼镜外观与普通眼镜并无太大差异,但其奥秘都藏在看似普通的镜片里。我们将微纳光芯片压印到镜片上,在不增加眼镜重量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导航、翻译等信息实时呈现在镜片上。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支持。”

华慧芯科技集团的董事长曲迪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用清华的智慧做芯片”既是“华慧芯”名字的由来,也是公司创立的初衷。2017年,华慧芯落户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研发团队不断攻克光电子领域的技术难题,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先后获得50余项专利,研发生产出超过50种国际领先的光电芯片产品,服务了60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目前,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光通讯、增强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手机等终端市场。

它思科技也是清华天津电子院的孵化项目。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超声远程会诊系统”已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及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部署,实现了三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的远程会诊联动。

依托清华大学的校友资源,在清华天津电子院的孵化下,一批与华慧芯、它思科技共同成长的人工智能项目在生态城如繁星般涌现。截至目前,清华天津电子院挖掘各类成果转化项目118个,在天津孵化企业43家,多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

在北京、天津、河北之间,产业协同发展的故事也在精彩上演。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实现了“一台机床,三地智造”的模式:在北京总部研发核心技术,在天津制造关键功能部件,在河北廊坊组装整机和进行测试验证。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介绍说:“2013年,我们将生产装配基地从北京搬迁到廊坊,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系列产品打破了国外的垄断。”10多年间,装配基地通过3次增资扩产和数字化改造,实现年产精雕机1万余台,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

走进位于廊坊市香河机器人小镇的河北百纳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的贴装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一块块电路板按照电脑程序自动贴上各种功能的电子元器件。近年来,该公司深耕人工智能、双目视觉、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方案提供商。公司总经理陈飞表示:“除在北京保留部分研发团队外,我们将大部分试制、工艺验证和研发部门搬到了香河,厂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厂区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企业生产所需的定制线缆线束、外壳、钣金等配件,也能在机器人小镇或者香河县域内采购。

2023年,京津冀联合绘制出协同发展的六条产业链图谱,河北牵头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2条产业链。在产业链图谱的引导下,香河机器人小镇已签约企业超过150家,初步形成了机器人产业集群。去年,廊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67项,合同成交额144.92亿元。当地正深入推进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从产业链中的“承接者”转变为深度协同的“共创者”。

北京企业选择“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看中的是区域(津冀)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生态以及“同城化”的生活环境。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指出,今年以来,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与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效果显著。然而,要留住人才、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的经济效应,还需要京津全方位加深合作。

王双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协同。目前京津两地在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科研扶持等政策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层次人才的自由流动。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例如统一人才认定标准和奖励机制,让人才在京津之间流动时能够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配置。二是加快创新生态融合。北京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创新源头丰富,但成果转化场地受限;天津有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却缺乏创新源头的紧密对接。针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应加强两地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发挥人才作为创新要素流动的核心载体作用,建立完善多维互动机制,打造“北京研发 天津转化 天津制造”联合贯通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构建“人才共引—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产业共兴”的创新生态,实现“研发—转化—制造”创新闭环。三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京津两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应结合市场行情,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天津的先进制造企业可以对技术骨干给予丰厚的薪酬回报,缩小与北上广深的薪酬差距。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晋升机制,根据人才的能力和业绩,为其提供快速的晋升通道,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打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地“创新联合体”越来越紧密,这表明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京津冀经济发展新格局。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部长李兰冰认为,要以协同红利促进“创新联合体”能力提升。一方面,要统筹把握产业规模与产业质量的关系,夯实京津冀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质效提升基础。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等产业发展,既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增长极”作用,也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稳定器”作用。另一方面,要统筹把握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积极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性作用,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新动能。京津冀地区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加快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致力于以协同红利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衔接不畅问题,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技术供给,将创新驱动发展与产业链升级扩容紧密结合,实现由技术创新向实际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本文深入报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从雄安新区的创新生态落地,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再到河北廊坊从“承接者”向“共创者”的转变,充分展现了“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的有效性。同时,文章也针对京津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协同、加快创新生态融合、吸引和留住人才等建议,强调了以协同红利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京津冀三地通过协同发展,正逐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篇章 雄安、天津、廊坊: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璀璨明珠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