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入科技元素,从早期无人机使用的艰难探索到如今拥有多种先进农机具,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还在服务和产品上不断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明媚的春日里,温暖的阳光如同金色的纱幔,轻柔地倾洒在辽阔无垠的鲁南平原上。微风如同大自然的使者,轻轻拂过,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麦田瞬间泛起层层绿浪,宛如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
一位年轻帅气的85后无人机飞手杨再见,静静地站在田边。他眼神专注而坚定,双手在遥控器上灵活地舞动着,仿佛在弹奏一首科技与农业融合的美妙乐章。随着他的操作,一架农业无人机如离弦之箭般迅速升起,稳稳地朝着麦田飞去,精准无误地执行着作业任务。
这位充满活力的85后无人机飞手杨再见,正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践行者。
而在不远处的农机库房里,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机老将陈恒令。他正弓着腰,全神贯注地检修着农机。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就像熟练的工匠,在农机部件间自如地游走。时而拿起扳手,用力拧紧螺丝;时而仔细查看零件的磨损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
这对搭档,一个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一个依靠着先进的科技手段,他们在这片广袤的田地上,共同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
“现在的无人机真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好用了。只要提前规划好路线,开启自动避障功能,基本上就不用人操心了。”杨再见满脸感慨地说道。他的这番话,得到了合作社社长满高剑的深深认同。满高剑清晰地记得,在2010年的一场农机展会上,他第一次见到售价高达12万元的柴油版无人机时,内心受到的巨大震撼。“那时候,这无人机可真是个新鲜玩意儿,太新奇了。不过,它的入手门槛实在太高了,而且农户们对它完全没有概念。”满高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到了2016年,满高剑终于购入了首台无人机。当这台设备第一次在麦田上空飞行时,村民们像赶集一样纷纷前来围观。然而,大多数人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对于无人机能否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虑,更谈不上信服了。“那时候飞行,常常飞着飞着,无人机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满高剑笑着回忆起早期使用无人机时艰难的探索过程。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合作社增添了不少智能化的新设备,甚至拥有了全国首个航空植保载人直升机。满高剑感慨地说:“以往种地主要靠农资,现在更多的是依靠农机和农技了。”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568台套,机手团队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也有活力满满的年轻人。服务范围以鲍沟镇为中心,覆盖面积达到了7万亩,其中全程托管的农田就有2万亩,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的农业生产服务。
今年,合作社在农业生产服务上又有了新的创新举措,将飞防套餐从原本的两遍作业升级为三遍。有着多年农机经验的陈恒令详细地解释道:“在小麦抽穗期打第一遍,就相当于过完年后追肥;第二遍在清明节前后,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第三遍在扬花期的时候,起到防病的作用。这样比往年两遍飞防作业的地块能增产100 – 200公斤。”从1987年就开始接触农机的他,对这些农机设备的性能以及农时有着深入的了解。
陈恒令正在认真介绍安装了自动驾驶的拖拉机。
随着服务的农户越来越多,2019年,满高剑在西院建起了仓储设备,还引入了深加工生产线,开始加工面条、面粉,并注册了“一磨浓情”品牌商标。满高剑随手抓起一把自家生产的面粉,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始终坚持以品质为主,采用低温研磨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营养成分,更加契合现在消费者的需求。”
2019年,满高剑在西院建起的仓储设备,见证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从早期无人机使用时的艰难摸索,到如今多种先进农机具的广泛应用,科技正深刻地改变着当地农业生产的面貌。
接下来,满高剑打算趁着“国补”的机会,入手一台多光谱无人机设备。他兴奋地说:“新设备能代替人工实现飞机巡田,就像给地里‘做CT’,哪个地块缺氮磷钾,屏幕上一目了然。”向农机普及化要增产,向农机智能化要增收,正成为越来越多像满高剑这样的农业从业者的共识。
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上的发展历程。从早期无人机使用的困难,到如今拥有多种先进农机具,还在服务和产品上不断创新。其将飞防套餐升级、建设仓储与加工线等举措,体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深刻改变。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范例,也反映出农业从业者对科技赋能农业的认可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