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金小安新书《浅读巴金〈随想录〉》在上海举办分享会的相关情况,介绍了新书对巴金作品的阐释,以及金小安创作的心路历程,还展示了业内专家对这本书的评价。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在上海热闹举办,此次分享会的主角便是青年作家金小安的新作——《浅读巴金〈随想录〉》。
金小安在这本新书中,运用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语言,深入阐释了巴金经典著作《随想录》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学内涵和深刻时代意义。她精心摘录了巴金作品原文里的经典金句,并进行了细致解读,同时全面回顾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广大读者生动地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亲、孜孜不倦、严于律己且诚恳待人的巴金形象。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巴金先生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书封。主办方供图
在新书发布会现场,金小安深情分享了本书创作的艰辛心路历程。她感慨地说道:“我起初尝试用理性而轻松的语言去拆解文本进行书写,可没想到一边写一边心疼,那种疼痛就像是捂住胸口却依然遮掩不住的撕裂感。”这已经是她第四遍阅读《随想录》了,本以为对这本书早已熟悉,能够驾轻就熟地进行创作,甚至某些篇章只需“扫”一眼便能落笔成文。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她再一次败在了自己的过度自信和浅薄面前。“《随想录》的深邃与广博,岂是草草几遍阅读就能轻易领会的?更不要提在这阅读过程中那种直戳心扉的精神痛感了。”
金小安。主办方供图
金小安坚定地表示:“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让更多的人走近巴金、了解他的作品,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一切,坚定地说:‘我来!’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导师陈思和教授今年71岁了,他仍自称为‘河底的石头’,始终执着地热爱着他的岗位与文学。我渴望推开这扇门,让那些对巴金先生感到陌生的人,先看到他的样子,然后再用我后半生的时光,一点一滴地,去夯实这条‘了解之路’。我当然知道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我将矢志不渝地继续前行。因为敬爱的巴金先生,我也期盼生命花开。”
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研究《随想录》有多种多样的角度和路径,而金小安在这本《浅读巴金〈随想录〉》里所采用的逐篇阅读、逐篇体会的方法独具特色。要读懂《随想录》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下足功夫,在不同的篇章里获取不同的精神营养。因此,金小安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无疑是靠近、理解《随想录》的一把宝贵钥匙。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巴金图书馆馆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也对金小安的解读方式赞不绝口。他认为金小安试图用普通读者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而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学术话语向读者传达巴金的心声和忧思。这种解读方式或许更适合当下去历史化的青年读者。比那些反思、教训、总结等大道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把青年读者吸引到《随想录》的文本上来,吸引到巴金先生所描述的语境里,这样才有做进一步纵深探索的可能。
本文围绕《浅读巴金〈随想录〉》新书分享会展开,介绍了金小安新书对巴金作品的解读方式及意义,讲述了她创作的心路历程,还呈现了专家对这本书的肯定,展现了该书在推广巴金作品、引导读者理解《随想录》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