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应对老龄化的相关内容展开,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党俊武,探讨了报告中的新亮点、新转变,以及未来养老领域改革的期待等问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关于应对老龄化的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不禁思考,报告中透露了哪些应对老龄化的新亮点和新动向?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在应对超大规模人群老龄化时,需要做出哪些新的改变?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我国又将为3亿多老年人提供怎样的养老保障呢?
带着这些疑问,第一财经采访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党俊武。党俊武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6年时间,目前急需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落实这一战略,他呼吁加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行动方案。
从“聚焦老年”到“全龄统筹”的四大转变
第一财经向党俊武提问,为何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应对老龄化的部署是最多、最全、最重的,与往年相比有哪些转变。党俊武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几个显著转变。
首要转变是从过去单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转变为调整人口年龄结构。报告不仅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还提及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等内容,通过一揽子政策调整年龄结构,旨在防范本世纪下半叶出现人口过度老龄化的情况。
第二个明显转变是从单独解决每个群体的问题,转变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从小孩出生,到中青年就业创业,再到老年人健康和养老的各个阶段。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我国目前处于中度老龄社会,当未来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尤其是60后、70后进入80岁以后,能让我国民生保障制度根基更深厚,从而平稳应对超大规模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到来。
此外,党俊武还谈到了银发经济内涵的变化。今年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银发经济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政府工作报告将解决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问题转变为发展银发经济,这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更多机遇。
银发经济不仅是民生服务,更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延伸的老龄产业包含文化、健康、宜居、服务、制造、金融等六个重点领域,涉及1000多个细分领域,是一个广阔的新赛域。预计到2050年,老龄产业产值将突破届时GDP的1/3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的另一个转变是从积极应对老龄化升级为科学应对和统筹应对。将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各种社会主体力量都调动起来,从原来单纯的物质保障,转变为物质、制度以及科技等方面的统筹应对。例如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养老,应用5G、大模型、养老机器人等高科技和新生产力,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各部门和各社会主体统筹应对老龄化正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格局。
一揽子应对老龄化组合拳已在路上
第一财经询问今年政府在发展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上会有哪些亮点和创新。党俊武介绍,首先是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继续提高养老金水平。不仅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还会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建立科学的调整机制,确保在深度老龄化时代,大家都能获得比较公平的养老金待遇,这种体系化的努力需要长期坚持。
今年“科技 + 金融”对养老行业的双轮驱动是发展银发经济的亮点。智能护理机器人、远程医疗等硬科技赛道迎来政策红利;在金融体系方面,除了个人养老及制度外,从整个金融体系上应对老龄化迈出关键一步,为开发健康金融和照护金融等,建构适应老龄社会的新金融体系奠定基础。
在养老服务内容上,单一的物质帮扶已无法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将从以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
更重要的是,通过代际协同,让青年成为“老龄化红利”的受益者。应对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为中青年创新创业和提高收入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在养老服务及相关科技创新方面已做出不少可贵探索。政府工作报告为年轻人指明了新方向,也为有志于开发银发经济的年轻人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被问及今年部署的应对老龄化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时,党俊武指出,农村养老、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居家养老和普惠养老是四个难点。
补上农村养老短板是当前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关键在于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在有条件的地方做好集中供养,破解农村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难题;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市场化服务新模式,条件不成熟的地方,政府要发挥兜底作用。这也是今后社会救助工作的新重点。而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未来失能老年人群快速增长压力的关键。
报告提出的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是新提法,更接地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特别是要发挥社区、养老机构对居家养老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急等上门服务。从长远看,将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融合运作更具生命力。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也是今年的方向。我国养老服务分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三类养老机构,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为多数老年人提供价格可承担、质量有保障、比较普惠的养老服务。中等收入人群是普惠养老的主力军,其需求低端兜底服务保障不了,又难以承担高端市场化产品。建设适合他们的普惠养老体系还需继续探索。努力方向除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外,服务供给方要认清银发经济的根基在于普惠养老,在此基础上开发接地气的服务项目。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需要“行动方案”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第一财经询问党俊武对下一个五年养老领域改革有哪些期待和呼吁。
党俊武首先呼吁加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行动方案,通过顶层设计将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从2026年到2050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国家战略的实施要在近六年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理念、重大制度、重大国家项目以及分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区域战略的部署安排,全国一盘棋地落实,避免应对领域和区域不平衡和碎片化,尤其要做到城乡应对的平衡,防止农村和部分城市出现人口过度老龄化的被动局面。
其次,银发经济要进一步提升到发展老龄经济和老龄产业的高度。短期内要发展好银发经济,确保年轻人老有所备、老年人老有所依;长远来看,要逐步调整宏观经济战略,打造新的产业体系,创新经济运行机制,使经济运行符合老年人增多、年轻人减少的结构性逻辑。
当人口老龄化遇上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为中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是整个产业体系要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需求结构转变。老龄产业实际上是适应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增多且寿命不断延长的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最后,党俊武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老年是国家的后盾。无论是发展银发经济还是老龄经济,都要更加重视发挥中青年的作用。80后、90后、00后以及未来的年轻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力,让他们有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和收入,他们才能更好地为父母提供服务,为自己的老年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才是有希望的战略。
本文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应对老龄化的内容,采访了专家党俊武。阐述了报告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新亮点、新转变,包括从聚焦老年到全龄统筹的转变、银发经济内涵的变化等。同时分析了政府在养老事业和产业政策机制上的亮点与创新,以及应对老龄化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对党俊武呼吁的“十五五”养老领域改革进行了介绍,强调了顶层设计、发展老龄经济和发挥中青年作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