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六大国有行2024年业绩公告展开,详细分析了其资产质量状况,指出整体虽呈改善态势,但存在关注类贷款余额上升、个贷不良率攀升等隐忧,并探讨了背后原因及银行的应对策略。
在今年3月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这六大国有行,相继对外发布了2024年业绩公告。从这些公告的数据来看,六大行整体经营状况较为稳健,资产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不过,若深入剖析资产质量的各项指标,就会发现改善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隐忧。
### 整体改善中存有隐忧从六大行发布的年度业绩公告能够看出,国有大行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其中,有四家大行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另外两家也保持了利润的净增长。
先来看不良贷款率这一关键指标,六大行的不良率整体呈现出走低的趋势,并且都低于5%的监管红线。具体数据为:工商银行不良率为1.34%,较之前下降了2个BP;农业银行不良率为1.3%,下降3个BP;中国银行不良率为1.25%,下降2个BP;建设银行不良率为1.34%,下降3个BP;交通银行不良率为1.31%,下降2个BP。仅有邮储银行的不良率微升7个BP至0.90%,不过即便如此,它仍是六大行中不良率最低的。此外,部分银行的不良率还延续了连续下降的良好趋势,比如建设银行的不良率从2020年末的1.56%降至1.34%,实现了5年连降;农业银行从1.37%降至1.3%,实现3年连降。
拨备覆盖率作为资产质量的“安全垫”,六大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大幅超过150%的监管红线,处于200% – 300%的安全区间。其中,工商银行(214.97%)、中国银行(200.60%)和交通银行(201.94%)较上年有所提升;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286.15%)和建设银行则出现小幅下降,邮储银行降幅最大,下降了61.42个百分点,但绝对值仍处于高位。
然而,依据贷款五级分类,关注类贷款因其潜在风险,被视为最容易转化为不良贷款的类别,而其增长已成为资产质量的一大隐忧。报告期内,除建设银行外,五大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均呈现上升态势。其中,工商银行增长了915亿元,邮储银行增长293亿元,农业银行增长275亿元,中国银行增长262亿元,交通银行增长107亿元。尽管与2024年第四季度2.22%的行业平均关注类贷款水平相比,这六大行的关注类贷款比例均低于行业平均,但交通银行与邮储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增长趋势尤为明显,分别上升了26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另外,贷款迁徙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贷款分类结果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样不容忽视。不良贷款类别迁徙率的上升,意味着贷款质量正在向更劣质的类别流动,资产质量面临进一步下沉的风险。在报告期内,有几个显著的贷款迁徙率变化尤为引人注意:中国银行的次级贷款迁徙率从47.4%上升至63.08%,而邮储银行的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也从50.99%明显提升至70.42%。
### 个贷不良率攀升与整体不良贷款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贷不良率却在悄然攀升,个人不良贷款金额的增量也十分明显。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4年,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分别增加109亿元、301亿元、421亿元、143亿元、320亿元以及97亿元,合计增长近1400亿元。
相比于攀升的个人不良贷款余额,个贷不良率的全线上扬更值得警惕。工商银行个贷不良率从0.7%跃升至1.15%,增幅达0.45个百分点,居六大行之首;建设银行从0.66%升至0.98%,增加了0.32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从0.73%升至1.03%,增加0.3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从0.81%升至1.08%,增加0.27个百分点;邮储银行从1.12%升至1.28%,增加0.1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经营贷款,其不良率增幅明显高于其他个贷品类,可见这一领域承受的压力显著增加。具体而言,工商银行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率从0.86%上升至1.27%,农业银行则从0.93%上升至1.39%,建设银行也从0.95%上升到了1.59%。
从银行个体差异来看,工商银行以421亿元的个贷不良增加额位居榜首,这与其庞大的客户基数密切相关;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增加301亿元和320亿元,且经营贷款不良率攀升尤为明显;相对而言,邮储银行虽然个贷不良增加额为109亿元(全年不良增加约135亿元),尽管数值相对较低,但其个贷不良的增加同样不容忽视。而交通银行虽然个贷不良增加额最低,为97亿元,但其不良率涨幅也达到了中位水平,即0.27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六大国有行个人贷款总量以及个贷不良率的上扬,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部分行业发展受阻,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稳定性下降,还款能力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居民债务周期与地产周期的波动也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影响。
在2024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高管就零售贷款风险问题作出了回应。建设银行指出,近一两年银行业零售类贷款风险整体上升,该行个人类贷款不良率小幅上升;中国银行表示,中国银行个人经营贷款和按揭贷款新发生不良同比增加,资产质量压力仍存在;工商银行提到,尽管公司零售领域不良率有所上升,但这与行业趋势一致,资产质量仍可控;交通银行发言人预计,零售业务风险的增加会给今年整体资产质量带来一定压力。
针对这一趋势,各大银行在未来的展望中也纷纷提出了应对之策。建设银行表示,面对零售领域风险暴露的上升态势,该行将强化零售贷款全流程风控,提升早识别早预警能力。农业银行强调要严格普惠零售业务准入标准,优化线上线下融合风控体系。中国银行也表示下一步将加强风险前瞻性管控及贷后管理,主动应对不良资产分散化、小额化的挑战。工商银行则强调面对市场变化,将持续优化业务准入、集约化催收和不良贷款处置等关键业务环节。交通银行也将兼顾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争取把零售贷款的质量控制在一个预期范围内。
本文全面分析了六大国有行2024年业绩公告所反映出的资产质量状况。一方面,六大行整体经营稳健,不良贷款率下降、拨备覆盖率处于安全区间等显示出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关注类贷款余额上升、个贷不良率攀升等问题凸显,表明国有大行在后续资产质量稳控上面临挑战。多家银行高管已意识到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未来银行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以保障资产质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