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短剧在爆火之后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通过列举庆奶、李若彤等演员参与短剧的例子,指出人们不应因行业乱象而否定整个短剧生态。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口碑短剧获得主流文化场域的认可,以及行业正在升级的情况。最后介绍了上海对精品短剧项目的扶持,认为短剧有望借助产业引擎从本土走向世界。
曾经,在很多土味短剧的评论区,“脑子一扔就是看”这样的留言获得了高赞。那时候,网络微短剧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可如今爆火之后,它还是如此上不得台面吗?
74岁的庆奶和59岁的李若彤,正处于勇敢闯荡的年纪,她们在短剧的世界里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篇章。庆奶与小她30岁的霸总闪婚,甜蜜恋爱;“小龙女”李若彤则摇身一变成为职场精英。这两位大女主对待短剧有着出奇一致的态度:她们秉持着对新鲜事物积极尝试的心态,觉得演短剧没什么不可以,人生不应该设限。
前几天,短剧演员徐艺真的一番话,让许多人对短剧有了新的认识。其实,并非短剧和演短剧的人上不了台面,而是在行业初兴、资本裹挟的阶段,泥沙俱下的行业乱象中,那些只贪图赚快钱的投机者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不可否认,在资本的推动下,行业初期确实产生了大量文化废料,不少剧情荒诞离谱,让人难以直视。然而,如果仅仅因为这些就将整个短剧生态定义为“低级趣味”,这就如同用农耕时代的审美去评判数字文明,显然是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若彤的《午后玫瑰》成功“上星”东方卫视,口碑短剧《家里家外》也在北京举办了研讨会。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主流文化场域开始认可短剧的价值。
如今的横店也有了新变化,快变成“竖店”了。今年才过去三个月,这里接待的短剧剧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的一半。灯光师们开始研究如何让竖屏打光更具高级感,编剧们也在思考怎样用三句话抓住观众的心。整个短剧行业都在卯足了劲儿升级。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正规军加入到短剧领域,短剧创作也更加注重健康的价值沉淀。只要创作者们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部作品,短剧同样能够催生精品。
而在上海,这座自带影视基因的城市,正在为短剧的发展按下加速键。今年,上海拿出5000万用于扶持精品短剧项目,还亮出了“拍在上海”的底气。由30多个拍摄地取景地组成的服务联盟,为创作者们从拍摄、制作到出海,提供了全方位的“沪式服务大礼包”。
好故事是不分长短的,所谓的“台面”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电视大屏。如今有了上海这样强大的产业引擎,相信更多的本土故事,很快就会以竖屏的方式,从石库门走向世界舞台。
本文指出网络微短剧虽曾因行业乱象被视为上不得台面,但随着像庆奶、李若彤等演员的加入,以及主流文化场域的认可,行业正在积极升级。上海的扶持政策更为短剧发展提供了助力,强调只要秉持专业态度,短剧有望摆脱偏见,从本土走向世界,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